兴平十四年六月一日,刘镇宇宣布大秦全国一千一百万国民中有资格签署同意的七百九十万十八岁以上国民百分之百的同意大宪章。(这让我们想起了傻大木百分之一百的当选总统。)最后,全体国民代表郑重地在大宪章文件上签字,刘镇宇是最后一个签字的,然后他宣布大宪章即时起成为大秦的基本法。
在大会堂上,刘镇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宣布将把有大秦特色的人民民主进行到底,要为全体大秦国民谋福利,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大秦而奋斗。
国民代表们十有八九没听明白是什么回事,但是他们依然把手掌拍地哗哗响。
七月,刘镇宇根据大宪章上关于全体国民的定义,宣布废除二十多年的旗籍制度,所有的旗民全部转为平民。本来旗民和平民就没什么区别,是不过户口本不同而已(难道是蓝本和红本的分别?),现在转过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当刘镇宇忙的不亦乐乎时,大秦全体国民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红衣大主教王天源病逝。
王天源在新教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尽管刘镇宇名义上是护教国王,新教的领袖,而且他的语录思想被编成了新教圣典。
但是这一切都是王天源在实际操作。圣典是他率人编写的,新教是他率先开始传播的。可以说,刘镇宇是新教精神上的领袖,而王天源是新教实际上的领袖。加上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他深受新教教徒的热爱。
消息传出,从安西、印度到西海半岛、雷州岛,从极北之地到小亚细亚、里海南,所有的新教教堂钟声都被敲响了,哀悼的悲哀蔓延了整个新教地区。
在建昌有十几万人参加的盛大的葬礼上,刘镇宇宣布封王天源为圣使徒,并亲自为王天源抬灵柩,将其葬入建昌大教堂旁边的一座简朴而肃穆的墓地里。
在忙完王天源的丧事后,大秦乃至新教地区都注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接王天源的位置呢?
众人议论纷纷,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一直跟随王天源的红衣主教程不施,他一直担任王天源的助手,尤其是近两年王天源的身体越来越不适,简直就是王天源的替身。
正当大家盘算程不施什么时候被任命红衣大主教时,程不施却突然向刘镇宇提出申请,要求去大秦最北边的北州担任一个教区的主教。
大家不理解这一切,但是程不施却还清楚地记得王天源临终前跟自己讲的话:“不施,我没有留下什么话,要大将军封你为红衣大主教。”
当时自己愣了一下,觉得不可思意,在自己和大多数任心里,自己接替王天源的职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你很失望吧,我这是为了你好呀!我要告诉你一句话,你不能说给任何人听。”看到程不施点点头,王天源才在程不施俯过来的耳朵里说道:“当初大将军命我传播新教时,就曾说过,宗教是统治的辅助工具。”
听完这句话,程不施的头脑里象滚过一阵巨雷一样。他完全明白了。
王天源深受刘镇宇的信任,又是新教的创始人,所有他有资格享受红衣大主教。但是自己有什么资格担任红衣大主教这个实际上新教主持人的职位。刘镇宇会放心让他担任这个最高神职职位吗?
想明白这一切后,程不施在大家的惊奇中提出了这个请求。
刘镇宇接受了程不施的请求,让他去了北州。接着,刘镇宇宣布任命了九名大主教,组成新教教务委员会,负责教义的解释和新教的运作。而实际上,这个新教最高机构,教务委员会变成了大秦的宗教委员会。
忙完了这一切,已经是兴平十四年的年底了。回家探亲的火枪团中校团长刘惠平终于让刘镇宇想起了火枪部队,也让他想到让这支部队去哪里实战锻炼了。
第十七章 约克城外的枪声
更新时间2007-7-2 10:16:00 字数:10156
今年,刘镇宇首先公布的是新的历法。
因为大秦一直沿用的是大唐的年号,但是唐皇喜欢用改变年号做为一种纪念和政治意义,唐明皇是如此,新唐皇李临也是如此。兴平十二年,李临继位后,改年号为大德元年,而大秦由于地处偏远,而且两者微妙的关系,所以兴平年号就一直应用到了奇怪的兴平十五年。在大唐商人好心的提醒下,大秦终于意识到这个“严重”错误,正准备把年号改过来时,大唐却突然传来新的年号,今年应该是隆兴元年。
这下大秦人郁闷外加出奇地愤怒,兴平十五年,大德四年,隆兴元年,这大唐怎么没事就这么喜欢折腾人呀。尤其以大秦科学院、国史馆等一帮讲究时间准确的科学家、学者特别地愤怒。
而刘镇宇比他们更郁闷,他到现在都还习惯于把现在的年号和公元年号相推算,来确定自己知道的历史进程。
以前天宝年还知道,后来又是兴平,大德,隆兴,让刘镇宇一次历年算下来,不但手指头用上了,就连脚趾头都用上了,而且还经常是头昏脑涨才搞明白。这还让不让人活了,深受其苦的刘镇宇早就让科学院的天文所制定新的历法。
而到现在,天文所的历法也已经制定完整和成熟了,可以颁布天下了。
新教的教义里面已经把大唐的许多节日,如春节,上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统统变成了带有宗教意义的节日,所以刘镇宇就决心以新教的名义推行“新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