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慎这个经典的解释中可以得出,所谓“士,事也”,.所谓“凡能事其事者称士”,都是认为“士”乃是古代社会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低级贵族。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对古代“士”的原始形态作出了详尽的描述:“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谓之‘君子’与‘都君子’者,犹曰‘国士’,所以表示其贵族身份。”
但是,这种社会定位在进入战国之后却遭到了.颠覆,随着血缘宗法体系的破坏,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叔向曰:‘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这条史料虽然.是在春秋后期的公元前539年,但有理由相信,贵族沦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既然此时已是“公族尽矣”、“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以推测这个趋势由来已久。
但是,士人阶级很快便在动荡不安的战国之初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士阶层的政治地位逐渐重要,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强。所谓“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因此,士人也就拥有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再次,战国时代的士阶层也逐渐知识化、系统化。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贵族教育讲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记.王制》有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并且要求所有贵族子弟必须入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而所学内容,当然就是所谓“六艺”。
因此接受这种系统培养的士人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和渗透力,他们奔走于列国,从事着“良禽择木”、“良臣择主”的伟大工作,一旦发现了贤主、明君,便投效麾下。可问题却又往往就出现在这个环节,一旦这些择主的“良臣”们发现自己效力的贤主比在位执掌国家的君王更具有领导能力,便会生出怂恿贤主图谋自立的心思来。因此,就这得时代而言,可怕的并非是有野心的老世族和富豪,而是他们的身边的谋士。
因此,早就对士阶级多有关注的无敌,也觉得此时应该到了“立法去士”的关口,对于有才学的士人、知识分子,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团结起来。至于武士、杀手、护院、家丁,倒也无妨让世族大户们多养,毕竟这还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
斟字酌句的写好手书,上封连夜送往咸阳后,无敌这才有空跟嬴虔谈起他与楚王达成的协议,自然嬴虔将一个粗莽秦人的形象演绎得无懈可击,与楚王激辩再三,这才定下了以越国北境的广陵为界,沿江以北属于楚国,而沿江以南的越国城池,谁攻入便是谁的。
自以为得计的楚王大喜过望,便也自觉的想起,去年与秦国签署联盟约定时,曾有一条是两国联姻,便海口一开,将自己最为美丽聪慧的女儿赤女许诺给秦王。
这赤女放在秦国无人知晓,放在楚国却是妇孺皆知,除掉其喜穿红衣而得名赤女之外,楚人还知道这女子懂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本已是暗中许给了楚国的望族熊氏的长孙,只待及笄便结连理。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之话,只说楚王以为秦人中了奸计会为白白为他清扫越人余孽,却不知嬴虔强争来的“先入者得”的属地权却是根本就不准备实施。
****
次日,大秦嬴无敌六年腊月的初八,又是一年一度喝腊八粥的日子。
秦军喝腊八粥的风俗,最早还是在当年秦国奇袭大梁时间,大军掩藏山中日久,缺衣少食之下无敌想出用以激励士气的办法,且煮一餐腊八粥也不费多少钱粮,自然是必不可少。
初八这天,无敌邀了楚王、周王和两百西域使者,在中军纛帐大摆筵席,先喝腊八粥,接着饮酒作乐。
也就在大伙酒酣耳热之时,隐隐成为西域世界使节团领袖的波斯使者之首阿西姆,却是出言用半生不熟的秦国方言问道:“大秦王,阿西姆这几日都在观察会稽这座巨大的城市,它的城墙至少有十五肘宽,阿西姆想知道大秦王会用什么办法去攻打这座城池”
肘是此时西域少用的长度单位,指肘关节到手腕处小臂骨的长度。咋一听,会稽城墙有十五肘(丈)宽无敌还有些纳闷,待听明白阿西姆说得是肘后,无敌便发现这个波斯使者心很细,竟是留心估算城墙的厚度。当即无敌便反问:“阿西姆,若是由你们波斯的战士来攻打这座城池,需要多少人,用多长的时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