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这个兄弟饭量比较大,赵伯母不要介意!”李璋当下有些尴尬的解释道,毕竟身为客人,把主家吃的连上菜都来不及,实在有些失礼。
“李小哥客气了,刚才我看这位小哥神勇无比,一人能打几十人,吃得多也是应该的。”赵老太太这时并不介意地笑道,甚至看着野狗还露出喜爱的神色,河间府一带本来就尚武,男人能吃并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因为越是习武之人越是能吃。
最后送菜的三娘都累的有些气喘了,这才让野狗吃饱,而李璋则随意吃了几口,然后就和赵老太太母子聊天,只是他没有发现,送菜的三娘却时不时的偷看他几眼,小脸也是红扑扑的,也不知道是累的还是害羞?
等到吃完饭后,李璋看了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他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所以就向赵老太太告辞,赵氏一家也亲自将李璋送出门外,直到李璋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尽头,赵老太太才由三娘搀扶着回到房间。
对于李璋的离开,最为失落的就是三娘了,这时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赵老太太早就发现了孙女的异常,当下也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后拍了拍她的小手道:“傻丫头,别乱想了,李小哥可不是咱们这种人家可以高攀的!”
第四百一十八章 急脚递
夏日炎炎,越是往南越是炎热,李璋已经在马车里坐不住了,毕竟车厢里又闷热,而且还没有空调,远不如骑在马舒服,至少会有迎面而来的风吹散身上的汗水,给自己带来一阵阵清凉,只是荡起的尘土也夹杂在风中,哪怕脸上蒙上面巾,也依然会糊一脸的土。
“交通啊,真是个大问题,可是生产力提不上去,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啊!”李璋拿着湿毛巾将脸上的尘土抹去一层,然后长叹一声道。
道路硬化即可以解决尘土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下雨时道路泥泞的问题,水泥的配方他倒是有,但这东西烧制起来成本有点高,如果真的把大宋的道路都铺上水泥,恐怕到时大宋朝廷非得破产不可。
“水泥还是先搞出来,至少先在城市内硬化一下道路,免得每次大雨满城都是泥泞。”当下李璋再次自语道,不出门不知道行路难,以前他最远只到过庆州,那里与京城有宽畅的官道,平时也有专人维护,倒也不算难走,可是这次出使辽国,却是见识到行路的艰难,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无路可走。
现在李璋他们已经离开了河间府,走之前他再次去见了那位裘知府,请对方帮忙照顾一下赵家人,主要是怕楚家日后报复,不过据裘知府说,楚家现在十分老实,不但赔了钱,而且还亲自去赵家道歉,这让李璋也放心了许多。
赵安仁托付的事情已经办完了,李璋也开始全速赶路,因为离青织的产期已经不远了,所以他也想早点回到京城,只是道路难行,这一路走的也十分辛苦。
本来在河间府时,李璋本想改为乘船前行,因为大运河的最北端就在这里,虽然河运的速度好像慢了点,但胜在晚间也可以赶路,只需要由两班船夫日夜轮换就行了,速度比陆路还要快一些,可惜的是前几天运河的下游发大水,导致水面下降,许多船只都被堵在河里,这让他也只能放弃了改走水路的想法。
半个月后,李璋他们终于再次来到黄河边上,只要过了黄河,前面就是开封的地界了,虽然离开封城还有一段距离,但李璋完全可以甩开使团以最快的速度回京,毕竟使团的人太多,速度也快不起来,反正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到时由富弼帮忙照看就行了。
相比上次过黄河时冰封万里的景象,现在的黄河却早已经化开,河面上也架起一条长长的浮桥,桥两侧都有无数等待过桥的车马行人,毕竟浮桥的运载能力有限,每天过桥也有限制,所以许多人可能要等上一两天才能过桥,这在后世几乎是无法想像的。
不过李璋他们是使团,自然不用排队,直接找到管理浮桥的官员,直接就过了浮桥,只是当走在摇摇晃晃的桥面上时,李璋也感觉心中发虚,浮桥毕竟无法与真正的桥相比,再加上黄河水浒又十分湍急,所以浮桥的桥面也十分不稳,难怪要限制每天通行的人数。
好不容易过了浮桥后,这时天色已晚,李璋虽然急着回家,但也只能在黄河岸口的驿站休息了一夜,不过第二天一早,他就把使团的事情全都交给富弼,富弼也知道李璋急着回家,所以也十分痛快的接了下来,然后李璋带着野狗就一路飞奔赶往东京城。
不过就在李璋他们远远的看到京城高大的城墙时,却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只见一骑飞奔而来,本来李璋还以为是使团出了什么事,所以富弼派人来找自己,却没想到这个人却从自己旁边飞奔而去,卷起的尘土呛的李璋直咳嗽。
“急脚递的铺兵。”这时野狗看着远去的背影开口道,他眼神好,哪怕对方从他们面前一闪而过,但他依然看清了对方身上的装束。
所谓急脚递,类似于清朝时的八百里加急,主要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而设,而且还是当初赵恒亲自下令设立的,因为当初他登基时,与契丹人时不时发生征战,需要一个快速传递消息的通道,而原来驿站的步递和马递在速度上都无法满足,所以才设立了急脚递,专门用来传递军情情报,不过现在急脚递也开始传递一些其它的公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