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酒宴颇为特别,因为酒宴并不是设在室内,而是沿着园林中的溪流而设,溪流两侧分布着许多高高低低的石台,三台上也摆放着桌椅,今天的天气虽然不错,但还是有些寒冷,所以在桌椅旁还准备了炭盆,可以借客人取暖,准备的十分周到。
李植坐在主位,而李璋就坐在他右手边的石台上,两人相距不过数步,不用问也是对方刻意安排的,李璋强忍着不适坐下来,而李植却一直没话找话的与李璋攀谈,李璋只能硬着头皮敷衍着对方。
很快人到齐了,几乎全是昨天见过的熟人,而李植这时也拍手让下人送上酒菜,旁边也有乐师舞女助兴,酒宴也随即开始,一帮人听歌赏舞倒也十分的快活。
不得不说李植家的酒菜的确不错,难怪昨天郑关他们一直夸赞,哪怕是李璋这个吃惯了京城大厨手艺的人,也感觉李家的大厨手艺有独到之处。
“各位,今日良辰美景,又有李兄这样的贵客临门,倒是让我想起了兰亭修禊,刚好今日倒也应景,不如咱们就效仿古人,来一个曲水流觞如何?”这时只见李植忽然站起来提议道,所谓修禊是指古人在春秋时节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后来演变成游玩节目,比如兰亭集序就是在兰亭修禊时写下的。
“好!李兄之也是深得吾心!”只见郑关这时第一个带头叫好,而其它人也纷纷出访附和,这时李璋也已经知道了,李植这帮人好玄学,以东晋的士子风流为榜样,好空谈而不好实物,幸好从两晋衰落后这种风气在读书人中也不再流行,只是在一些小群体中还会出现。
不过想到曲水流觞时,如果酒杯流到自己面前就要赋诗,这让李璋也不由得头大起来,他这几年虽然读了些书,但让他吟诗作对却还是太难为他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李家宴会(下)
“咚咚咚咚~”一个乐师蒙着眼睛敲打着令鼓,溪流中有一盏酒碗随水飘动,而当酒杯流过最后一个人时,上游就会有侍女再次放下一盏酒碗,以保证人人都有机会中令。
“咚!”随着令鼓的最后一声响,酒碗在一个矮胖的年轻人面前,这让旁边的李璋也是松了口气,他的运气似乎不错,现在已经行了十几个令,但他却都躲过去了,这让他也暗自庆幸。
其实如果真的轮到李璋的话,他倒也不惧,大不了再抄一首后世的诗词应付过去就行了,只是他不太喜欢抄后人的诗词,毕竟那也是别人的心血,如果他现在抄了,那么原来的作者恐怕就要少一首传世名作了。
只见中令的矮胖年轻人倒也不惧,当下站起来吟诗一首,李璋虽然不会作诗,但他这些年的书也不是白读的,对诗词的鉴赏力还是不错的,这也让他发现这些号称永城才子们的水平相当的一般,已经有十几首诗词出现了,但却没有一首能称得上佳,唯独李植的水平还好一些,难怪他在这些人中拥有那很大的威望。
不过就在李璋暗自庆幸时,令鼓再次响了起来,这次的幸运也终于用完了,木制的酒碗在令鼓停下时,刚好在他面前停下,这让旁边的李植也是大叫一声道:“好,终于可以欣赏一下李兄的佳作了!”
旁边的郑关等人也跟着起哄,他们与李璋结识,一来是因为李璋来自洛阳大城市,而永城作为一个小城,他们自然想从李璋这里知道一些洛阳那边的风物,二来也是看李璋气质不凡,所以有结交之心,但气质这东西不能只看表面,如果李璋肚子里没什么才学的话,只会被他们看轻,甚至今日之后就不会再有来往。
李璋虽然不在乎李植和郑关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但为了打听李植的事,他还需要与这些人保持一定的联系,所以这时他也只能暗叹一声,当下站起来打量了一下园林中的秋景道:“既然如此,那李某就献丑了,刚才观汝培兄这里的秋景心中有感,偶得一首劝学诗,还望各位兄台指点一二!”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偶成》诗是百年后的理学大家朱熹所写,是一首劝学诗,内容也十分的简单易懂,无非就是感叹光阴似箭,人生易老,所以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过这首诗虽然内容简单,但全诗却以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也十分的新颖,算是一首上佳的诗作。
其实李璋作为一个后世人,能让他记住,或者说能流传后世的诗词,几乎全都是传世之作,所以李璋就算是想抄一首平庸的诗词也根本找不到,朱熹最著名的就是在他在理学上的造诣,而诗词歌赋的造诣显然比不上苏轼等人,只是李璋实在不想再抄苏轼等名人的诗词了,至于朱熹少一两首诗词,并无损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好诗!没想到李兄在诗词上的造诣竟然如此精深,简直远胜我等,今日总算是见到河洛才子的风采了!”只见李植第一个反应过来,当下也是赞不绝口的大声道,看向李璋的目光也满是敬佩,只是除了敬佩外,似乎还夹杂着一些其它的东西,让李璋再次感觉有些不自在。
郑关等人这时也同样反应过来,当下也是连连称赞,之前他们还感觉自己作的诗还算不错,可是现在李璋的诗一出现,却是高下立判,他们再看自己的诗时,几乎有种不忍直视的感觉,虽然这让他们感觉不爽,但却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李璋的才学远高于他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