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璋说着来到火炮前,然后指着炮尾的位置给刘恕等人讲了一个后装火炮,也就是俗称的后膛炮的原理,不过他对火炮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只能讲一个大概的原理,至于后装火炮具体怎么造?对不起,这个问题李璋回答不了,只能靠刘恕这些人自己去摸索实验了。
当然了,后装火炮也有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大的问题就是漏气,要知道爆炸时产生的气压十分可怕,如果工艺不过关的话,后膛漏气严重,会让炮弹的射程大减,威力也会大打折扣,李璋倒是觉得螺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问题是螺丝的制造不易,而且要把螺丝上紧也颇为麻烦,所以李璋只能提出一些想法,供刘恕和火炮匠人去参考。
“其实军中的建议十分中肯,受限于火炮的射速,现在火炮只能用于守城,如果是两军对垒的野战,恐怕火炮根本发射不了几枚炮弹,但如果火炮的射速上来,并且炮弹的威力增大的话,火炮很可能成为战场的主宰,而这些都需要你们的努力了。”李璋最后再次说道。
“我明白,都尉请放心,刘某一定不负众望!”刘恕这时也激动的保证道,经过李璋的指点,他现在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虽然李璋并没有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但却为他们指明了一道正确的道路,这就像是黑夜中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灯,而他们只需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了。
李璋对刘恕这个老部下也十分的放心,毕竟在自己离开火器监后,火器的研发并没有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刘恕的确十分的用心,甚至刘恕这个半路出家的人,现在也已经成为火器方面的专家,许多火器上都有他献出的心血。
难得来一趟,李璋也就顺便在火器监参观了一下,火器监虽然名为一监,但其实下辖着无数个作坊,比如冶铁作坊、硝石作坊、木炭作坊等等,这些作坊为制作火器提供各种样的原料,毕竟制作火器需要的材料特殊,比如一个火药原料就需要各种提纯,这些都是外界无法提供的。
本来火器监在皇城中,但是后来因为火器监的研究太危险,几乎每月都会爆上几次,这让周围的几个衙门实在受不了,最后一起上奏把火器监给撵了出来,于是火器监索性就迁到了皇城西侧靠近城墙的位置,这里有一大片的空地,现在全划给火器监了。
火器监下属的作坊实在太多了,自然也不可能全都聚在一块,事实上这些作坊大都在城外,特别是火药作坊,更是因为太过危险,绝不能放在城内。城西的火器监算是总部,这里并不负责生产,而是负责研究改进,比如铁炮就是在这里研究成功的。
李璋最关注的还是开花弹的研究,这东西他早就提出来,而且开花弹也初步的制作出来了,只是因为炮弹不过关,使用也比较麻烦,比如现在只能在臼炮中使用,而且开花弹还需要用引信点燃,根本无法控制爆炸时间,所以使用起来也十分危险,根本无法投入实用。
其实以现在的黑火药,就算是开花弹研究出来,威力也十分有限,不过李璋却知道开花弹是历史的趋势,特别是火炮想要成为真正的战争之王,就必须从实心弹走到开花弹,所以开花弹必须要研究,哪怕投入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不过李璋在火器监转了一圈后,心中却越来越沉重,并不是刘恕他们做的不事,恰恰相反,刘恕和包拯等人将火器监管理的井井有条,就算是李璋亲自来管理,顶多也就是这个水平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如他们。
但是火器监管理的虽好,但李璋却从中看出几分隐藏的危机,而且并不仅仅是火器监,他发现还有一些其它的方面,也有着同样的危机!
第五百八十一章 医学院
不成系统!这是李璋参观火器监时的第一感觉,虽然那些研究改进新火器的工匠大都十分有经验,甚至有人可以简单的工具钻出一根笔直的枪管来,但这些人的技术虽好,但却很难传承下去,一个学徒想要学到他们身上的本事,却需要跟着师傅身边苦练数十年,最后的成就也未必能比得上师傅。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工匠虽然不能说完全不识字,但也只认识一些常用的简单字,根本无法将自己的经验写下来,更无法将自己的技术总结归纳,而如果他们死前没有教出一个好徒弟,那他的本事就要失传许多。
而且工匠们的技术传承也是古老的师徒传承,这种传承带着不少的糟粕,比如徒弟要无条件的服从师傅,甚至还要在师傅家打杂,做牛做马才能换来师傅的传授,甚至有些师傅为了防止徒弟学会了自己没饭吃,还会偷藏一手。
总的来说,其实也就是技术的传承有问题,而且李璋从火器监也联想到其它方面,比如钱行、纺织等等,这些被自己提前带来的新兴行业虽然看起来十分兴盛,但想要让它们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不断的专业人才加入。
“既然军队的人才有武学,那么这些行业也必须有专门的技术学校。”李璋这时低声自语道,“看来是时候普及一些基础的教育,甚至开办一些专门的技术学校了。”
李璋是个穿越着,他可以依靠自己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和见识,创造出一个行业来,只是这个行业没有原先的苦累,只靠李璋自己的指点虽然能有一些成就,但却容易变成无源之水,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李璋有一天去世了,那么这些行业又该怎么发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