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份血书,李璋的脸上也露出一种神秘的微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运气还真是不错,竟然在瞌睡的时候有人送来的枕头,这件案子他管定了!
“对了,京城的官员这么多,你为何偏偏跑来拦住我的马车?”李璋这时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听到李璋的问话,董清却再次露出悲愤的表情,但随即又转为无奈的道:“不瞒侯爷,小人来京城也有数月了,之前去登闻鼓院被人赶了出去,而小人也早已经身无分文,一路都是靠着乞讨才来到京城,在京城更是无容身之处,于是只能四处流浪乞讨,顺便也打听一下京城的消息,想另寻一个为家人申冤的途径,于是就听人说拦住官员的马车喊冤这条路。”
说到这里时,只见董清顿了一下,随后这才再次道:“小人最先想拦吕相公的马车,但却根本无法靠近,后来又想拦其它几位相公的马车,但要么无法靠近,要么就是人家根本不理,直到前几天我听说定北侯是陛下的表兄,深受陛下的信任,所以才想到拦您的马车,而小人从五天前起就一直守在您的府门附近,直到今天才终于找到机会!”
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无奈的一笑,原来这个董清先是去拦了吕夷简等人的马车,没有成功才跑来拦自己的马车,不过他倒是运气好找到了自己,否则别人还真不一定能帮他申冤。
第六百七十章 又见登闻鼓
泉州,这个城市在李璋生活的那个年代,已经远远无法与广州、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相比,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泉州这个城市却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是曾经霸占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名头持续了四百年,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也是海上丝毫之路的唯一认证起点,而宋朝正是泉州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相比广州、明州这种传统的大海港,泉州真正发展的时间其实要晚一些,主要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贸,从而扩大了泉州的城市范围,也使得泉州一跃成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港口,世界各地的海船也纷纷到泉州停泊,泉州城内更是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
对于泉州这个大海港,李璋自然早就向往已久,甚至一直想去看看,不过吸引他的并不是泉州的海贸盛况,毕竟相比之下,广州才是大宋的第一大港口,而李璋之所以想去泉州,其实是因为另外一件事,只不过这件事实在不方便对人明言。
董清的遭遇却是给了李璋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第二天一早,李璋就带着董清出了门,马车也径直来到皇城门前,然而这次李璋并没有急着进宫,而是让马车在皇城门前停了下来。
登闻鼓院,门口那面用来让百姓申冤的登闻鼓依然耸立在那里,说起来李璋和登闻鼓院还真是有缘分,第一次是他为了救吕武而亲自敲响登闻鼓,第二次则是青织为他敲了登闻鼓,这也促使了他们夫妻二人最终走到一起。
看着眼前这面熟悉的登闻鼓,李璋也不由得有些感慨,青织和自己已经有了一双儿女,而吕武的年纪大了,早在两年前就辞官在家中养老,每天与老刀他们下下棋喝喝酒,最近又被安然缠着让他教武艺,老头每天都是笑呵呵的,精神头反倒比以前强多了。
当下李璋迈步走向登闻鼓,看守登闻鼓的内侍也都认识他,毕竟整个大宋的皇亲国戚中,也只有眼前这位定北侯敲过登闻鼓,甚至连人家妻子都敲过,所以看守的内侍看到李璋来到登闻鼓前,也不由得腿脚打软,生怕李璋再敲鼓。
“奴婢参见定北侯!”掌管登闻鼓院的太监也得到了禀报,这时立刻跑了出来,看到李璋也十分恭敬的行礼道,这个太监李璋竟然认识,好像名叫许数,以前曾经是阎士郎身边的小内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分配到这里了。
“你叫许数吧,什么时候来的登闻鼓院?”李璋看了对方一眼随口问道。
许数也没想到李璋竟然记得自己的名字,当即也是神色一喜的再次答道:“启禀侯爷,阎都知看奴婢办事还算用心,所以去年赏了我一个缺,让我来登闻鼓院当值!”
李璋听到这里点了点头,阎士郎是赵祯最信任的大太监,官拜入内省都知,前段时间刚打下燕云时,他被派到燕云做了监军,主要是监视主将刘平,不过后来刘平回京,阎士郎也随同一起回京交差,得了封赏后依然在赵祯身边伺候。
许数也很想问一下李璋为何来登闻鼓院,但两人的身份相差悬殊,他们这些宫里的太监说起来就是皇家的家奴,而李璋却是赵祯的表哥,属于皇亲国戚,所以这帮太监可以不怕其它的官员,但却最怕像李璋这种有权有势,又与皇家走的极近的皇亲国戚。
李璋这时也没有再理会许数,而是迈步走进登闻鼓院,这让许数也是一愣,但也只能小心的跟上,而李璋进到登闻鼓院,径直进到一座大厅中,这才转身对许数问道:“最近可有人敲登闻鼓?”
许数听到李璋的问话也是一愣,因为像登闻鼓这种事情一向都由他们来负责,外人根本无权过问,哪怕李璋也不行,但这时他也不敢不回答,毕竟李璋实在不是他敢得罪的,所以只能小心的道:“启禀侯爷,最近倒是有几人敲登闻鼓,奴婢已经让人报上去了。”
李璋听到这里却是冷笑一声,随后一指身后被带进来的董清道:“你们可认识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