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自己现在都有点把钱庄的钱当自己的钱来花的感觉了,那他的后世子孙呢?
万一出个昏聩些的,把钱庄里的钱用超了,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崩掉,那么,凭白损失的钱财的老百姓能答应?到时候,恐怕就是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反思了一阵之后,李世民有些欣慰的朝李承乾点了点头,又向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所在的方向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太子所言在理否?”
温彦博出班回话道,“陛下,臣想请问太子,如此一来,是不是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也需要经过钱庄的批准?可是,监管钱庄的,又是朝廷的官员,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对于这个问题,李承乾其实听孙享福讲的最多,善阳那边,可不是全靠人管事,要是这样的话,在善阳官场人数较多的王家,早就掌控善阳了,他脸色轻松的道,“监管钱庄的,不应该是朝廷的某个官员,而应该是制度。
以人为主,终究脱不开私欲,像钱庄这种掌管全国百姓巨额财产的部门,如果只是靠官员的个人道德来监管,久之,必然贪腐现象严重。
而以制度为主,则是能很大程度的防御贪腐。
所有借贷,都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才会被批准,才能得到实际放款,任何一级的主管或者主官,都不可以违规批准的时候,这对所有借贷者,形成标准的借贷要求。
另外,所有的审核环节,全部独立进行,受到钱庄内部,财部,法部的三重监管,任何参与了违规批准,和违规放款的管理者,官员,都要被视为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样,才能百姓感觉到公正,相信,只要百姓们感觉到了朝廷的公正,感受到了钱庄的安全,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钱存到钱庄,让那些不流通的金钱流通起来,其对我大唐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
大唐真的只有三亿多贯钱财吗?远远不止,因为朝廷可以从铸钱厂的数据,和全国的财税数据看出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铸币以来,各地铸钱厂每个月铸新钱的总额超过了五千万贯,一年多的时间,已经累计铸币七亿贯以上,这其中,还不算印刷的超过一亿贯的纸质货币,这也是为什么大唐实行三十税一的低税率,民间大部分小额交易都没有收税的情况下,朝廷一年也能收到高达三千多万贯税收的原因。
但是,钱庄现在存款才三亿多贯而已,市场上,真的需要五亿贯钱财来流通吗?
当然不是。
很多人,都是把自家的金银铜,拿到铸钱厂铸造成成色更高的新钱之后,拿回家储藏了起来,因为朝廷能肆意的拿钱庄的钱去用,他们不大相信钱庄的安全性,尤其是各大世家,在山南道的几家被孙享福通过钱庄金融手段掐死之后,各自都留了近一半的现金储备在自己家里,免得到时候,朝廷一旦封禁自家的账户,他们立即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穷光蛋。
不过,要不是有他们拿出来的大量的金银贵金属被铸造成货币的话,朝廷一年也铸不了这么多的钱。
像北宋年间,拿新开采出来的铜铸钱的话,一年才几百万贯,大唐现在的开采能力,未必赶的上北宋,等这一拨旧钱铸新钱的工作全部完成了,每年的新生铜钱货币,可能也就几百万贯而已。
至于金银方面的货币,不怎么好说,得看外部的流入量,大唐自身,是没怎么开采金银矿的,按照孙享福和李世民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本土的,先作为储备留下来。
李承乾说到这里的时候,李世民的眼睛已经有些发亮了,这个儿子,还真是让他有点意外,对钱庄的见解,居然比他自己还深。
他却不知道,李承乾说的这些,不过是他在钱庄实习之后,孙享福讲给他听的一些原话,当然,此刻,李承乾把这些话拿出来给大家说的时候,他自己本身对这些道理,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稍作停顿,又道,“父皇,其实,不光是在钱庄的管理上,在朝廷的所有其它管理中,都应该是以制度为先,咱们朝堂的诸公,只需要对这些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进行考究,再颁布实施就好,有必要的话,咱们还要在各个行业,请一些代表过来,为朝堂诸公讲解他们的诉求。
比如,种地的农民想要什么?做工的工人想要什么?经商的商贾想要什么?甚至,当官的官员想要什么?
咱们都可以将其统计起来,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渐的满足他们,只要咱们朝廷,是在为天下所有的百姓服务,那么,朝廷,就会永远得到天下所有的百姓的支持,有了天下所有百姓的支持,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如果之前李承乾的那些话,只是让李世民的眼睛亮了,那么现在李承乾的一番话,则是让李世民的心里都亮了。
连本来还想跟李承乾据理力争一番的温彦博等人,也都觉得辩无可辩了,因为,这涉及到了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理念的问题,作为臣下,不管是支持,还是不支持,都不好开口定基调,只能由君主和储君来说。
“这些话,可是孙正明教授给你的?”
到了李世民这个程度,早就已经喜怒不形于色了,他很好的隐藏了自己内心的欢喜,正色看向李承乾道。
“正是,孙师在担任太子少师官职之前,便是儿臣的音乐老师,即便他现在没有太子少师的职位,他也还是儿臣的老师,儿臣在施政方面能有一些所得,全赖孙师教导,至今不敢忘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