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数据,他心里早就有个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大唐已经很富有了,两亿多石的仓储,已经足够了,但是在他跟孙享福交流过后,思想已经改观了,在孙享福的语气中,一个国家,至少要贮备足够两三年吃的粮食,才算稳固,因为,指不定突然出现什么全国性的大灾,会闹个一两年,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国家就可能出现覆灭的危机。
见到李世民这个表情,韦挺忙解释道,“陛下,账不是这么算的,咱们只是算了全国产的粮食和常平仓的余粮,却没有计算百姓自家的余粮,他们现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粮食,咱们全国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养殖方面的粮食,足足有两亿石,这些粮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转化为了肉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储备起来了。
据我农部在各地官员在民间的走访统计,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家里现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粮食储备,如果加上各种家禽牲畜和肉食储备,即便他们完全不种地,手头上的食物,也能熬过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场,可供宰杀食肉的牛,羊数量,就超过五千万头,随时可出栏的肥猪超过三千万头,鸡鸭数量更是无法计算,至少也是二十亿以上,鱼类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况来算,只要不出现特大旱灾,把让鱼塘都干枯竭了,它能一直供应百姓的餐桌食用。
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无法计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厂,每年产的水果罐头,坚果类食物,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储备,咱们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粮食储备。
所以,您别看常平仓只有两亿多石的粮食,但真正面临危机,在食物方面,咱们国内支撑两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算上海外牧场的储备,和海洋渔业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会更久。”
鱼的繁殖生长,可比人的繁殖要快很多倍,在关中和北地大量开辟人工湖蓄水之后,它的养殖规模也上去了,而且,养鱼可以不占人的口粮,因为,大唐有足够多种植鱼草青储饲料的田地,百姓们也乐意种,因为,有了割草车之后,一户人家,种个三五百亩,都比较轻松。
韦挺说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大唐的国力,听他说完,李世民的腰杆不由的挺了挺,这些家底,可都是他上位之后储备下来的。
当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谁,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这帮武将的方向。
会意的侯君集,还没有开口,太子李承乾却在自己左侧听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数年之功,积攒下这些储备十分难得,然,不能骄傲自满,仅是从农耕结构方面,儿臣就看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农人百姓的劳动力负担还是太重了些,儿臣建议,重新划定永业田数量,迁更多青壮劳动力于本土,改革耕种模式,将我大唐的国力储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闻言,李世民微微皱眉道,“具体当如何?”
李承乾答道,“迁更多耽摩道青壮百姓到本土,补足劳动力不足,逐步分地区,撤除永业田制度,推动精耕细作改革,让全国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区域一般,每户只种二三十亩田地为宜。”
第657章 父子谈心
今时今日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威望,早已不是一个学政的少年那么简单了,人家可是孩子都快出生的大人了,见到他拦在自己前面出声了,侯君集硬是把自己强行找好的理由咽了下去,这个朝班之上,谁都可以呛李承乾,唯独他这个岳父大人不行。
然之后,以萧瑀,魏征等大臣为首的朝臣都出来表示了赞同,并且从各个方面,把他的这个建议起到的好处分析了一遍。
首先,人家山南道垸田区域的百姓虽然减少种植面积,可产量却没降低,按照新一季,垸田区域水稻亩产十石来计算,人家一户人家,种植二十五亩水稻田,两季就能收获五百石以上的粮食,六垸田县,一千万亩水稻田,一年收了两亿石左右的粮食,单独拿出来看,简直是亮瞎所有人的狗眼。
而且,你再看看人家少种地的其它好处,那就是他们的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九垸县那么多大的产业,可都是人家在种田之余做起来的。
这些理由都太强大,强大到李世民不点头都不行,所以,本来准备商量怎么向西边动手的李世民,硬是耐下性子来,陪李承乾和这些大臣们商量怎么种地,他那副憋屈的表情,看的朝班上的所有武将,都对他升起了同情之心。
若说改革能够最先,最快的在什么地方实行,那肯定是关中,皇帝脚下嘛!所有行政管理单位齐全,吏治最清明,政令最畅通,当朝廷将调整耕地配额的公告发出去之后,顿时引起了民间一阵热议,各村各里的村正,里长,没过两天,就纷纷开始跑到衙门申报,而且,全部是要求少种地的,其结果,让李世民和朝臣们有些目瞪口呆。
因为,朝班上的大臣们先前商议出来的办法是,让百姓们自由申报自己想耕种的田地数量,家里人口多,想多种的,给以他们多种,人口少,种不过来,想少种,也可以给他们少种。
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即便是在富裕的关中,大多数百姓家庭里有耕牛,丁口也足,却也都不愿意种太多地,甚至,有很多民户家里,一亩田也不愿意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