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之地耕种的历史也很久远了,大多数农夫都知道水稻怎么种,不过孙享福今天教他们的种植方法有些独特,是一种不用弯腰就能种秧苗的抛秧法。
这里是湖沼区,而且从来没有人耕种过,肥力可以之强不是关中的熟田可以比较的,所以,孙享福根本没有肥力方面的担忧,让大家伙随意的将细小的秧苗散落在田地的所有角落就成,哪怕是种的密了些,也不怕,反而能促进花粉传播。
对于这种不用弯腰的劳作方式,农户们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过千号青壮,加上不少半大孩子,只用了两个早晚的时间,就将秧苗全部抛撒在了田地里,不过孙享福挑出来的稻种可有五千石,不仅是白云湖这里,冯盎从前的田地,以及很多广州附近部落的田地,只要可以播种的地方,孙享福都叫人撒上了。
按照种子量计算,大约一斤稻种就能种植一亩田地,孙享福用五千石稻子育种,差不多可以播种六十万亩水稻,当然,这六十万亩水稻田并非都是像孙享福整出来的这块田那么优良,有的甚至直接在溪水便的湿土地上直接抛的,但即便如此,它的产出,也足够岭南人民敞开肚子吃几年的了。
当然,抛完秧苗也不是说就没事干了,合理的控制稻田里的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田的时候孙享福就让人分片区开挖好了环田水沟,以及十字沟,在沟渠挨着白云湖的地方,都架有脚踏水车,水车平时就放在田埂上的凉棚里,要用的时候,架上,人坐在凉棚的架子上,轻松就可以往沟渠里踏水。
占城稻对于水分的要求并不是特别大,只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就行,虽然南方六月的太阳非常毒,但两三天往秧田里踏点水,就能足够保持秧苗快速生长。
只经过了两次踏水,农夫们就大致知道了这稻子的需求,孙享福无需组织,到了时间,他们自己就会去湖边踏水,孩子们,更是把这当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一直没有停下来的半岛的建设,环岛的水泥护坡也已经建好,还在四面八方修建了很多亲水平台伸入湖中,岛上除了原有的荔枝,龙眼黄皮等果树,多余的植物都被铲掉,有的地方种上了瓜果蔬菜,更大片的地方,成排的砖瓦房已经开始建设起来,反正冯盎把这些劳力派给孙享福之后,也没说什么时候收回。
南方沿海时不时的喜欢刮台风,以往原住民都是搭棚,刮塌了再建,孙享福则是觉得,应该建的扎实一些,免得塌,所以,这里的砖烧的特别大,若不是用石料很费功夫,孙享福很想模仿后世潮汕地区建的民居用大石砌墙,住好几代人都不会倒塌。
第134章 对岭南的畅想
自从看到了小野和小黑之后,阿月就不再么依恋孙享福了,每天清晨的一篮子荔枝往往会被这两个长鼻子的家伙瓜分掉,在发现他们喜欢吃香蕉后,阿月还专门托赵龙给他割了好几整串香蕉放在自己的屋里,每次给两个贪吃的家伙喂香蕉,她还会剥皮,搞的两个家伙现在就爱吃剥过皮的香蕉,有时候自己用鼻子把香蕉树的上香蕉卷下来,专门拿到有人的地方,让别人剥给他们吃,还别说,他们弄来的香蕉,都是已经成熟了的,大象就是有这么聪明。
“今天的收获不错,两条十多斤的大草鱼,正好拿到越公府上加餐。”孙享福满意的收了鱼线,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与大鱼角力是个技术活,十多斤的大鱼上钩,往往竹竿是承受不起的,需要靠鱼线,一边放,一边拉,将鱼的力气耗尽之后,再缓缓将其拖到网兜附近,才能顺利将其捕获,白云湖自从形成以来就没有什么人在这里打捞过,里面的鱼都快成精了,席君买就曾经一飞叉射中过一条二十几斤的大鱼,自那以后,孙享福便有了在湖上钓鱼的习惯。
“太好了,大人今天要去城里吗?阿月又可以跟去看爹爹了。”
大热天的,孙享福其实是懒得两边跑的,即便是骑马的时候有风拂过,但跑一趟几十里外的城里,孙享福浑身也会充满汗臭味,但眼看就六月中旬了,有些消息,应该去跟冯盎打听打听了。
阿山看起来越发像个正常人了,只是肚子上有些皱皱的皮,而且,他的汉话越说越好了,已经懂得在病患营里帮着军卒管理新来的病患。
岭南的大肚症是没办法根除的,所以,这个病患营可能会长期的存在,孙享福将阿月丢在病患营之后,就打马来到了冯府,得知冯盎不在,便先到了药房。
李淳风和玄奘二人难得的有闲功夫在下棋,孙享福并不懂围棋,但却看的出来,李淳风一直在进攻,而玄奘,则是一直在防守,就好像现在的佛门与道门一样,一个大肆扩张,一个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李淳风也取得不了什么压倒性的胜利,最后,将整个棋盘都快落满子的时候,李淳风也不过是胜玄奘半子而已。
“这天热的贫道懒得动脑,不然定杀的你这和尚片甲不留。”
一局结束,二人便没有了再下的意思,玄奘闻言,也不过莞尔一笑,人在棋路上的表现,跟人的性格很像,他就没有求胜的欲望,又如何能下的赢棋。
“这几天可有长安传过来的书信?”
孙享福不提,李淳风险些忘了,一拍脑门,从药房的一个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孙享福道,“你家夫人的这封信写的真是够份量,怕不是纸钱都要一贯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