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民之事,太过重大,容朕与众大臣商议之后再作决定,你且先下去吧!”
李世民让马周下去之后,又马上将萧瑀,房玄龄等人都请了过来,甚至刚从并州和幽州回来的李绩和李道宗也一同请了过来,一番见礼之后,直接就将马周刚才的提议拿出来商议了。
“陛下,其它地方臣不知道,朔州之地的孙正明肯定是希望多要一些百姓来充实他治下的。”李绩的言下之意,便是支持马周的建议了,并且,点出了边塞之地,有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孙享福哪里。
“这个还用说,这小子早就自己动手了,太原,上党,晋阳等地的百姓已经被这小子用手段弄过去了两万余户,区区朔州之地,已经有民三万五千户,他能养活的了吗?”
孙享福早已将重新厘定过的户籍田亩册子奏报到了李世民这里,并且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跟李世民和盘托出,对于利用王家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发边塞这种事情,李世民自然是乐见的,现在虽然还没有产出,但王家在草原上的二十个堡垒已经建立起来,相信开垦草地,种植所谓的香料,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前的奏折上孙享福说过,香料这个东西它不是粮食,种的再多,也不能养活人,所以,李世民有这样的担忧很正常。
“呵呵,陛下大可以放心,孙正明之能,便是开荒种地,就是再给他三万五千户,他也能养的活。”李绩悠然笑道。
“怎么说?”李世民意外道。
“此子对于朔州的管理不同于其它任何地方,就说那军屯制吧!据郭破给臣的传来的信上所说,他将团结营训练,耕种,养殖的时间,步骤,划分的十分详细,郭破说他很有信心,朔州团结营照此法执行,不仅能练出一支战斗力不输于各卫精锐的强军,还不需要朝廷支出军费,甚至能有所结余,给士兵们增加军饷”李绩解释道。
“将耕种和养殖和军事一样管理?”李世民和几位大臣闻言都是一愣。
房玄龄这时也出来说话了,“若是在别处开荒种地,那些迁出去的百姓最多也就能养活自己,但若是在孙正明哪里,却是有可能收获不少结余,陛下可别忘了那亩产四石多的麦田。”
“如此说来,两位爱卿也是赞同将关中之民迁出一些?”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房玄龄和李绩道。
“陛下,如今之计,此策不仅能降低关中的粮食消耗,还能加大边地产出,为今后边地驻扎大军做准备,乃良策也。”萧瑀也出声建议道。
作为宰相,他现在已经开始在研究孙享福弄的这个军屯制了,这种新的地方军队管理制度,很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便拟旨往朔州迁民三万五千户,朕要看看孙正明那小子能做到什么程度。”李世民见大家都赞同,便最终拍板道。
第191章 朔州的规划
朝廷自然不是只往朔州迁民,银州,松州和幽州边镇几州都有,总共迁出去了三十万户,而且,还在边地开启了军屯制试行,这种大动作一宣布,长安的粮价果然止住了上涨的趋势,而且,膳监司出产的豆腐加大了市面上的供货,坚定的以一文钱一斤的价格出售,这便让百姓的恐慌情绪逐渐减弱。
三月下旬,孙享福这头才刚刚在新开的田地里干上活,朝廷分派的三万五千户百姓便拖家带口的来到了朔州,而且他们手中带的余粮都不多,李世民最爱给他出难题,这第一批迁的,可都是关中的困难户。
其实孙享福从开年起就忙的脚不沾地,修城过后,就是开田种地,即便王旭派的那些人不用他管,朔州四县一城可还有一万五千户呢!首先从军屯田开始种起,这个时代当兵的都懂得农耕,三千青壮耕种五万亩地,人均面积不大,而且虞秀儿从长安带来的工匠打造出来了足够多的农具,数千人可以同时劳作的,大家按照孙享福的要求,将五万亩田地整好播种之后,就开始组织百姓垦荒。
军屯地都是划的靠近河流的熟田,土地相对关中更加肥沃,只要种好,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可开荒不同,由于土壤质地不一样,怎么分片,种植什么作物,都需要一些规划,这方面,别的人都不懂,只能孙享福自己来。
而朔州之地的原住民比中原百姓的农耕技术更差,孙享福不得不将数百工匠们也被分散到田间地头指导当地百姓耕种,这些工匠们原本也种田,在幸福村待了一年多,没事的时候听过不少课,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比普通的农夫强很多,由他们指导那些原本以放牧为生的百姓耕种,效果倒是不错。
左右不过是一万多户人家,在三月下旬的时候,他们的田地基本整好,见连续出了几天太阳,气温大幅升高后,没有反复之后,孙享福才敢让大家播种,因为在草原上三月份下雪也是有可能的,有些时候到四月中旬冰雪才能融化完,今年气温偏暖,算是开春比较早的了。
等到时间进入四月中旬,关中迁过来的百姓终于在孙享福朔州的四县一城搭建了好自己的简易民居,其中四县各消化了三千户百姓,剩余两万多户都安置在了善阳新城和周边,这里自从划了五百户到孙享福的名下,真正给朝廷纳税的百姓只有五六百户了。
左右天气已经变暖,民居不需要搭的太严实,弄的差不多了,孙享福这才开始领着大家开荒种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