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解除那一点缺口,淮南的大豆很关键,尤其是秋收之后的这一季大豆,所以,孙享福给冯盎写完信,又马上分别写了一封给在扬州的长孙无忌和武士彟,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首先要保证扬州四大家的屁股要坐正,除此之外,今年的任何税收,都要以大豆和农作物来上缴,就是去田地里强行收割,也不允许淮南的大豆被世家子们弄走。
在国家的主要产粮地遭遇了旱蝗灾害的情况下,全国性的粮价上涨是必然的,这是皇帝都无法阻止的事情,对此,孙享福也没有什么办法,他只恨老天将那些高产作物生在了海的另一边,使得这个民族对抗灾难的能力大大的不足,更希望那些没有受灾的地区的百姓不要因为看到市场上粮食价格上涨,就把自己的存粮全部卖出去,导致自己最后无粮可吃。
所以,舆论宣传,还得继续,让百姓留足自用粮食的宣传报纸,会发放那些没有受灾的州县,以免世家子的财力太大,造成全国性的垄断。
最后,孙享福在给李世民写了一片很长奏章,除了将自己知道的内容说了一番之外,只给了他几个建议,以杀止乱,震慑那些搞事者是有必要的,另外,在牛痘接种上面,出手一定要狠一些,刮刮他们肚子里的油,为朝廷弄点钱在手上。
这就和之前孙享福在洛阳的时候做的决定一样,不要跟他们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斗,地方官府被他们把控了,把控就把控吧!你强横的本来就是武力,何必在权力斗争上跟他们扯皮呢!
直接挥刀子,杀一通,把问题解决了,咱们再来慢慢缕,你连弑兄篡位的事情都干的出来,还怕别人骂么,再说了,历史不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么,把这关挺过去了,给他们安个罪名还不简单?
至于说什么与民争利,这个民是谁?有余利的人才会被你争,那些没有钱的人,你是争不到他们的利的,而往往,这些没有利让你争的,才是占据大多数人口的真正的民。
当然,这些孙享福只能在心里想想,看了自己的建议,最终怎么执行,还得看李世民觉得什么样的度合适。
等这些事情安排妥当了,孙享福也必须要启程了,他不知道王麟在王家内部有多大的能量,万一王旭阴沟里翻船了,自己可就跟着倒霉了。
留了一组情报组的人员继续在长安监视王麟,孙享福在码头上送走了赵强等人之后,就带着张轲以及一百护卫打马直奔朔州,还是一人三马的配备,这样日行三四百里不难,倒是比李靖的行军队伍还快了几分。
“公子,那孙正明领着人往朔州去了。”
王麟在长安的一处宅子里,一个属下向他汇报道。
“嗯,他不回去,我怎么好杀他呢!这次可是父亲和几位家主大人共同出面运作的,即便是老三,也只被蒙在鼓里,若是能一举······”
王麟得意的一笑,没有继续说下去,又看向那个家兵道,“让倭国人训练的人手现在能够用了吗?”
“歌舞表演方面,已经不输给青楼艺人,只是技击之法还算不得高明,还需要时日。”
“让他们抓点紧,这些人,最迟今年底我便要用。”
谁也不知道王麟训练一批美女刺客是干什么的,毕竟,孙享福没有这方面嗜好,当然,他针对的人可能是内部,他的二弟王浩,可是常年居住在百花阁这种青楼妓馆的。
皇宫里面的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就孙享福提出来的发行国债的事情,跟几位大臣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大臣们一致认为可行,只有让关中的百姓们有事可做,能够挣到吃食,关中的民情才会稳定下来。
然而,这个国债究竟有没有人愿意买,大家的心里却是没谱,毕竟,以前没有人搞过这玩意,最后,几位大臣商定之后,决定不能将数额发行的太大,弄个二十万贯,保证了先期的运转就好,而且,将年息定在一成。也就是说,百姓买一百文的国债凭证,第二年的这个时间,可以在官府兑换出一百一十文钱。
这个利息在这个时代来说,不算高,但也不低了,一般市场上的行情是二成左右,高的三四成,翻倍的都有,但那是小规模的私下借贷,没有这种朝廷大规模的向民间借钱有保障。
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发行国债的事情只是往外面露了点风,还没有正式印票据上市,就有人跑到衙门想要认购了,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在长安的一些西域胡商。
由于去年李世民以朝廷的名义担保,让他们在大唐民间借贷了许多货物,现在,他们对朝廷的信誉十分放心,一年时间,正好是他们往返一次的时间,将贩卖货物的盈余买成大唐的国债,不仅免去了运输,存放的损耗,还能得到一成的利润,他们何乐而不为?
贞观朝是不缺智者的,萧瑀得知这一情形后,立马建议李世民把国债的发行数量增加到一百万贯,然后,朝廷就进入了繁忙的票据印发中。
国家信用一旦被建立起来,便是对付资本作乱的利器,李世民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孙享福也是无意间做了一把推手,一百万贯,在原材料自产的情况下,足够保证关中平原的修路大业展开了,至于食物储备,在收到了孙二力报过来的数据之后,李世民的心里也有了点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