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韦叔谐点了点头,表示懂了,既然北地的田地产业韦家都没有参与,那么在矿产上,他也不会那么纠结,又问道,“盐的方面,你有什么计划?”
孙享福答道,“我想调精盐来供应大军,人和牲畜都用,大军有二十八万左右,每人每月差不多半斤,这就是每月十四万斤的量,牲畜大概三十万,每月也要十几万斤,总体算下来,一年之内,差不多要供应三万多石精盐,每月要三千石的话,申屠勇那边能够生产的出来吗?”
“一个月就要三千石?只怕是不能,现在除了给豆酱作坊制作咸鱼要用的盐,每个月他们只能向市场上出货一千石精盐,前些日子他们还提议,不做咸鱼了,只弄精盐销售,被老夫拒绝了,我韦家可不是只顾利益,不顾百姓的人,不过,想要每月给大军供应三千石精盐的话,即便是不对外销售,咱们也要将产量扩大一倍以上,可是,如果扩大的话,咱么这制盐的秘方,只怕会泄露出去。”韦叔谐有些为难的道。
闻言,孙享福思索了许久之后,才道,“既然朝廷已经放开了盐的管制,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了精盐的出处在海上,那么,保密估计也只是一时的,不如趁此机会,将整个产业扩大,抢占所有市场,以走量的形式来赚取更多的钱。
这样吧!我稍后去信一封给越国公,让他帮忙协调人手,直接派给申屠勇五倍的人,多开发几个制盐的海岛,管理的人手就从申屠勇手下的熟手制盐工人中出,不过,稍后朝廷可能会像豆酱作坊一样,派专门的税务官驻岛收税,这个产业的账目,生产工艺也可能会随之曝光,你们韦家得做好心理准备。”
借助这个机会,把低价食盐向全民推广,也是一桩好事,只要朝廷不利用盐来控制税收,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普通商品,而制盐的人多了,也就无法形成垄断,抬高价格了,对于国家来说,是好的。
现在大唐人口这么少,产出越来越多,商业越来越繁荣的情况下,精盐走向低价时代,成为大众化日用品,是必然的。只是在周边强邻没有解决之前,控制一下出口就好。
第364章 日新月异的技术
连续三天,孙享福会见了很多人,基本协调好了各方面之后,他才有空去幸福村看一下,协调是一方面,敦促实际产出,则更重要。
村里的人都很忙,自从制衣作坊把原材料分发给熟手工人带回家去制作之后,就不断的有各种牛马在村里进进出出拉货物。
柴山脚下的那个制衣作坊现在成了新丰县的发货点,工人们会将棉布叠了很多层之后,按照样板纸壳的大小,用锋利的锯子将布料锯城小片,分码打好捆之后,交给前来接货的人。
由于军装的款式比较单一,渡过了最初的两天摸索期之后,那些由熟手工人带领的加工班子,拿货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了,几十万件衣服,要是放在后世,随便一个过千人的制衣厂,几天也就做出来了,但在这个时期,却是需要发动过万人,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做,别人看到的或许是大唐制衣行业的繁荣发达,孙享福看到的,却只是落后。
几十倍的劳动力加上好几倍的时间,一乘出来,就得到了一个数百倍的差距,这就是后世的缝纫机和古代手工针线制作衣服的差距。
不被忙碌的人所注意的孙享福和孙大力,来到了制衣作坊看了一阵之后,问道,“大力哥,现在制衣作坊一天可以回收多少成品衣物了?”
孙大力答道,“夏装的话,一天五万件左右吧!秋装和冬装难度高些,按照你先前说的,先从简单的给他们做,秋装和夏装要等几天才能开始,最后才让他们做最难的棉甲。”
孙享福点了点头又问道,“有什么生产方面的问题没有?”
“有啊!太多了,针线活容易伤手,很多衣服上都沾了工人的血迹,咱们回收了之后,很不好洗。
还有,棉布的产量跟不上了,取籽和弹棉花的工匠现在日夜加班都赶制不过来,后面制作比较耗棉的冬装和棉甲,估计速度会慢很多。”
棉布其实作为贴身的衣物还好,作为外衣的话,喜欢起皱和缩水,需要加入一定的麻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孙享福瞧不上大唐现有的麻料,两种料混杂织布,织布工人的技术也需要加强,现在还不适合上马。
西域胡商今年帮他弄来了很多亚麻种子,明年开春之后,北地至少会种植数十万亩,弹性和透气性较好的亚麻布,才是做军装最好的材料。
“针线活伤手,应该是顶箍需要改良了,跟铁器作坊的人讲一下,让他们设计一种把整个指节保护起来的铁箍。”
顶箍就是套在手指上,将针头顶过布料的一个东西,在幸福村制衣作坊没弄出来以前,大唐还真没有这个东西,而且,大唐的针也是那种很粗的针,所以,制作出来的衣服,只要需要合缝的地方,都会有比较大的针孔,看上去就有一种粗糙的感觉。
幸福村推出的针线比较细,所以,这边的衣服制作出来,看上去都比较精细,样板衣服上对于缝口的针线密度有要求,老实的百姓们怕做的质量不好,被退货,坏了名声,都不敢偷工减料,所以,孙享福看了看被折叠打捆包装好的衣服后,对质量都比较满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