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长孙无忌,武士彟是李渊朝的旧臣,而且官居六部尚书之一的高位,这与李世民的利益不符,别说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就是没有这事,他的官也当不久,所以,等长孙无忌出声之后,房玄龄,杜如晦,王圭等人也都出声。
最后,作为宰相的裴寂也不得不点头,毕竟,这是六部主官的任免,他宰相如果执意不同意,李世民也不好强硬的罢免,这样会留给人一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应国公有功于国,直接罢免,未免不妥,朕意,迁其为扬州长史,总督田改,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所说的田改,就是在淮南,江南等地,将种植糜子,麦子的旱地改种两季大豆的一种变革,这是李世民昨夜跟长孙无忌等人商量好的,这武士彟虽然是前朝旧臣,但能力还是有的,李世民现在手下缺人,对于这种有能力的前朝旧臣,只需要让他们远离中枢就行。
“陛下仁慈,只是,这田改所言何事?”
魏征就事论事弹劾了武士彟,但他心里也清楚,就这点事,不可能把一个国公一撸到底,这会显得君主太薄情了,贬到地方为官,是最好的处理结果,只是李世民所说的田改,却是昨夜才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商量出来的事情,魏征等人不知,便问道。
于是,李世民又把大豆亩产几何,一年可种两季,而且有了新的制作之法,大豆一身皆宝的事情给几位昨夜没到场的臣子们说了说,惊的几人齐齐下拜,恭贺李世民又得一提升国力的良方。
不过,李世民公布了这个消息,却没有公布制作豆腐的方法,像魏征,身后是山东士族,王圭,则是太原王氏的人,他们回去之后,会不会让自己家里的土地改种一年两季,且亩产远大于米麦的大豆,李世民很期待。
第五十三章 膳监司
一场小型的政治会议以武士彟被贬官开头,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是议论处罚一个工部尚书的事情,孙享福这种品级的小官根本就不够资格入场。
果然,敲定了由刑部继续严查此案之后,李世民下一个话题就引到了孙享福身上。
“此人就是牧监署下牧监孙正明,昨夜,正是他献了那利国利民的豆腐入宫中,返家途中才发现了贼子的异动,及时举报,才避免了城内百姓遭受损失,算是立下大功。
不过他是朕之家臣,封赏便由内宫决定,接下来咱们就议一议这豆腐的事情,这豆腐是便他发明,据说其中工序之复杂,千头万绪,普通百姓,只怕一时难得要领,是以,朕欲在牧监署内设一独立衙门,由此人兼任长官,专司豆腐制作,低价出售,惠及平民,诸卿以为如何?”
孙享福闻言心里咯噔一下,在坐也就魏征,王圭不认识自己,魏征代表言官,王圭代表世家,李世民冠冕堂皇的加了个惠及平民的理由,这就是想借二人之口,堵上皇家经商,与民争利的口实。
“陛下此举大善,不过,若是制作豆腐非得专业人士才能制作,何不在工部设一监,将其纳入朝廷官营。”
魏征绝对不是个死脑筋的人,而且他还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虽然没见过那豆腐为何物,以及皇帝所说的‘惠及平民’四个字的真实性,但他也知道,一旦大豆开始大面积种植,那么专司制作豆腐的这个衙门一定权利重大,如果还能让它像盐,铁一样,对平民出售,那其中之利,更是无法计算,而他的职责之一就是限制君主权利,所以,他觉得这样的权利应该控制在朝廷手中,而不是落在皇家的自营机构。
“朕刚才不是说了吗?朕的目的是想惠及平民,等平民自己掌握了豆腐的制作之法,那朕就会撤销这个衙门,如果设置成朝廷机构,第一是朝廷要养一大批官吏。第二是朝廷衙门朝设夕撤,有损公信。这第三嘛!懂豆腐制作的孙正明乃是朕之家臣,朕未有放其入朝臣序列的打算。”
李世民说的这三条,每一条都很有道理,魏征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找不到理由,尤其是第三条,皇帝家臣弄出来的东西,本就应该归皇家,你不能因为朝廷需要,而挖人家的家臣到朝廷去做朝臣,此例一开,以后吏部就可能形同虚设,因为皇帝可以不通过吏部甄选考评,直接将觉得可用的家臣调入朝廷做朝臣,因为有先例啊!为了一个以后注定被裁撤的衙门,魏征觉得开此例很不值得。
“陛下深谋远虑,是老臣思虑不周了,如此,臣赞同设立此衙。”魏征先闭嘴,并未吃过豆腐的王圭也是觉得这事并不影响自己的利益,所以也没有反对,于是,在长孙无忌带头支持李世民之后,裴寂只好再度点头,这同样不涉及到他的利益。
李世民闻言一笑,难得能让魏征闭嘴一回,还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
“如此,朕便传旨牧监署,开设膳监司,由渔业司孙正明兼任主官,制作豆腐所需一应人手,工具,费用,孙正明可奏与皇后批示,由内宫出资。”
李世民一句话,便把孙享福自己准备开设的豆腐作坊收归皇家,而且,还用种种借口,封堵了言官和世家之口,当真是手段了得。
进入御书房之后一言未发的孙享福又有种被抢劫了的赶脚,看来这御书房跟丽政殿一样,都不是什么好去处,以后少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