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泉一愣,疑惑道:“小侄不明,请世叔解惑。”
“雒阳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田亩本是一地难求,而今却不然了。”
“瘟疫?”
“汝既已明了,吾便不多说了。余今日来此,观其他往来之人,怕是雒阳世族不少都已盯上此地了,世叔劝汝一句,若是想要购地,当尽早。”
“受教了。”回是这样回应,可是心里却很不好受,毕竟这些受灾受瘟百姓本就疾苦,受了此等天灾,生活更加不易,而那些世家大族却已经伸好手,准备掺和进这暴利的买卖里,岂能让他不产生同情?
“求田问舍”一向是是人们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古今亦然。世家如何购地,麋良话语虽然简略,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雒阳土地本多为良田,然大水之下无数灾民无钱无粮生活,唯有卖地求活。不过此地业已发生瘟疫,有心人推波助澜之下,价格自然大跌,世家豪族此时入手自然轻而易举。待缓个几年,这些本就是沃野的土地,立马又是良田,不论出售或是自己安排家仆垦殖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强取豪夺,古今类同,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此时七月,已属盛夏光景,天气炎热,伏泉心道幸好及时止住瘟疫扩散,否则若是瘟疫突然爆发,人畜病死无数,控制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想到此处,心里不由对华佗、张仲景两人的医术十分敬佩,毕竟能在古时这种医疗设施如此简陋的时代,及时治疗感染百姓,历史上留名果然名不虚传。
车队缓缓走向雒阳城,路边的官道已于来时不同,行人稠密,客商往来频繁,更有公子郎君,仕女小娘得了雒阳可以通行之令,出来踏青,大汉京都繁华热闹可见一斑。
车外的马夫高声喊道:“少主,马上要进城了。”
伏泉起身站在马车前,远望这满载汉族兴衰的古都,繁华依旧,一点也没有受到大水的影响,往日如何,雒阳禁令解除以后,现在还是一样。
汉朝的肉食者们从来都不会真正关心民生疾苦,都在争权夺利,这其中有皇帝、有外戚、有宦官以及那些所谓的士人君子。
第十四章 考校
作为大汉京都,雒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涧几条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有崤坂,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典型的王气所锺。王莽篡汉后,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光武中兴汉室,因长安残破,便定都雒阳。
毕竟雒阳也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调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围水路发达,漕运便利,南来北往商贾络绎不断,可以很好的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使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下,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董卓那厮怎就忍心将它付之一炬?”
想到以后的雒阳的大火浩劫,伏泉心中愤怒难平,为这座见证汉族荣光的古城哀叹。
雒阳有城门十二座,南有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和津门,其北门东为谷门,西为夏门,直通北宫。东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蔡邕曾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以平城门为尊,既说明其为正门,又说明洛阳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为尊。
车队到了东门,众人走旄门入城,旄门亦又称望京门,从这走离侯府最近。
东汉定都也有一百多年,雒阳经过历代皇帝建造,也是恢弘异常。城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划分二十四街,人口十万,虽不如西汉之长安,亦为天下巨城。
一行人回到府邸,伏泉还未歇息,便听到家中仆从议论,细听之下才知晓,自己那位便宜的皇帝姑父,明日要召伯父与他入宫觐见。
未做他想,伏泉吃了饭食见了伏完后,便回屋倒头就睡了,毕竟他现在的身体还在发育,今日出城已是十分劳累。
翌日,还在赖床的伏泉被夭儿早早拉起,为他梳洗打扮。今日进宫,不是平常时候,穿着打扮需十分得体。换了家仆送来的衣服,出了屋子,便去向伯父伯母请安,此时伏完已换好朝服,几人问好后,便吃了饭食,召唤苍头备了马车进宫去了。
东汉的宫廷,自光武皇帝刘秀定都雒阳以来,多数皇帝都在修建,建的是恢宏大气,透露出一股厚重的历史底蕴,让人不由思索这一百多年里,宫廷里发生的许多阴暗之事。皇宫主要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有“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之誉。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北宫主要是皇帝及妃嫔寝居的宫城,地位比南宫更加重要,因而建筑极尽豪华气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