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泉观袁绍竟然直呼袁赦其名,一点儿尊敬的意思都没有,心中暗奇,毕竟袁赦乃是袁绍族中长辈,其却直呼袁赦之名,未免太过。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其与宦官有不共戴天之仇,历史上最终也是血染皇宫铲除阉宦,现在估计就已经在谋划了,即使袁赦是其族人又如何?
“流川谢过诸位兄长。”出了案几,伏泉向三人行了一礼说道。
“此小事耳,吾今日约流川前来,只是近日疯传‘治瘟郎’之名,吾得此信,便想约流川前来一聚。”
“谢袁兄美意,流川愧领。”
袁绍话里虽无过多言语,但伏泉感到其人招揽之意明显,顿时心中一惊,他可不敢和袁绍一伙人纠扯太多,若是他穿越其他士人身份,或许会立即加入袁绍团伙,可是偏偏不巧,他穿越的是琅琊伏氏,标准的外戚世家,袁绍一伙人能对他全心全意就见鬼了?君不见历史上何进对袁氏兄弟那么好,最后落得什么下场,甚至于最后儿媳都被人妻爱好者曹阿瞒强纳,幸好曹操对他孙子不错,不然真是被袁绍一伙人坑得绝门灭户,断子绝孙。
几人闲聊一会儿伏泉便告辞了,期间也谈了些国家大事,例如京师大水、雒阳瘟疫,或者朱雀阙乱言,或者阉宦无道,祸乱朝廷……袁绍几人连续几次拐弯抹角的问了伏泉对宦官和朝廷的看法,不过都被伏泉以年幼不知事为由推辞了。
倒并不是伏泉没有看法,作为后世之人,对于汉末三国,最差的起码看了一本《三国演义》也能随便说些道理出来,只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说了一些惊世言论,引得众人惊奇,自己也不可能真正与他们结为知己。不说汉末乱世,权利争斗之间,什么友谊亲情都将成为狗屁,就是自己现在的外戚身份,也不可能真正打入袁绍团伙核心。
看着伏泉远去身影,袁绍端起案几上耳杯饮了一杯酒后,谓左右许攸、曹操曰:“子远、阿瞒,汝二人观这伏流川如何?”
曹操率先道:“似乎惧怕吾等,不愿多言。”
袁绍点头说道:“吾也这般认为。”
这时许攸端起耳杯,痛饮一番,酒水撒溅身上不少,畅快说道:“其人年幼,却多智早慧,非是不言,而是早知言与不言后果皆同也。”
袁绍闻言一怔,随即点头,心里把自己刚刚打算的计划消除了。他之所以帮助伏泉,其一是知道这少年得到皇帝宠信,为想得到宫中消息,便想提前拉拢,其二则是袁氏家族内部,让他不满。因为袁赦的缘故,家族里多数意见竟然是与宦官合作,从而得到皇帝信任,继续升官,保证家族成员仕途顺畅。
这是袁绍不想看到的,他与宦官之仇不共戴天,岳父李膺因党锢之祸,自首被拷打而死,家族亦未保全,妻儿流放,自己妻子虽因袁氏之故幸免,但亦因李膺之死而忧郁而死。而他自己,身为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自然也成了党人,青年的大好年华因为党锢罢官去职,赋闲在家。他为父母服丧,披麻戴孝,囚首丧面,禁欲六年,特别是还要拿着那令他作呕的哭丧杖招摇过市,与其说是为父母服丧,更不如说磨砺自己,为岳父和妻子服丧,为的是积攒名望,代替自己那被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的党人领袖的岳父,铲除宦官。
论公,他的前半生仕途被宦官毁了,论私,岳父惨死,爱妻早亡,皆因宦官,所以为了取得家族的绝对支持,他必须把已经碍事的袁赦除去。而这一次渤海王刘悝被诬陷谋反,便是他的机会。
—————————————————————————————————————————————————
汉代耳杯:带握把之小杯,形似碗。用于盛载热饮酒和其他特定饮品,亦名“羽觞”,又称“羽杯”等。
以下是古人守孝服丧时的一些表现:
披麻戴孝即穿麻衣、粗草鞋等丧服
囚首丧面即披散头发,在脸上涂满灰泥
哭丧杖即服丧人拄着一根拐棍,表明自己十分悲痛,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
出了百味坊,坐上马车缓缓回府,刚刚见识过汉末两个大军阀的伏泉,现在很是平静,他们未来是枭雄又如何,现在只不过是一帮怀才不遇的有官方背景的黑社会团伙而已。至于他们的拉拢,伏泉真的对此不屑一顾。
自入太学以来,伏泉所交朋友寥寥无几,倒不是因为他在太学时间少,而是因为他那外戚身份。随着认识的士人越来越多,伏泉发现与外戚以及宦官沾上了一点边,你就休想能混入士人的群体中间。
就像刚才所见的曹操一样,其为何年少就跟在袁本初后面,为利?为权?都不会,而是为名而已。曹操养祖父曹腾是有名的大宦官,奉事四帝,受封亭爵,其父曹嵩现在又官拜大司农,父祖两辈钱财积攒甚多,可以说既有钱又有背景,他会需要利与权?
盖因东汉后期,士人与宦官清浊难容,中朝与外朝泾渭分明,外戚和宦官都被士人仇视。只要你和阉人沾边,你在士人眼里就是臭狗屎一堆,曹操用了一生也没有甩掉“赘阉遗丑”的名头,纵使他未来以“五色棒”表明其与宦官决裂,也难以消除士人眼中成见,你说他现在巴结袁绍是为何?还不是希望借袁绍之名改变士人对自己的看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