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有没有证据,这也简单,没证据制造证据呗,只要先让皇帝将这事情做下定论,然后他们举荐自己人去调查,发动自己的政治力量,各种证据不是手到擒来?
事实上不止是这两人,在刘宏身边的赵忠也是这样想的,他甚至都准备朝会结束,就快马通知赵凯写一封喊冤书来辩驳。之后只要找到伏泉和杨璇“勾结”的证据,就不愁打击不了他们背后的外戚和士人集团。
这边任芝、乐松二人讲完,那边朝堂之下便有大批人附和,明眼人细看之,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宦官一系的官员。此刻他们虽然都没有看到传阅而来的伏泉的捷报书信,但是政治的警觉性,以及帮助同一派的任芝、乐松,为他们加油助威,就不得不让他们立即如同条件反射般来助威,毕竟只要稍微察觉到苗头,他们就能发现这次弹劾可是抓到外戚和士人之间的“把柄”,能不让他们激动吗?
朝堂局势一下子就让宦官派系占了上风,外戚和士人集团很多人却是因为不知情而无法出言,毕竟以众大臣的传阅速度,恐怕很多人等到刘宏决定立案,他们也看不到信的内容,而等到他们看到信的内容,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他们之中也有政治警觉性高的,因为任芝、乐松弹劾的话语,知道了是因为伏泉和杨璇结党营私的事情惹怒了刘宏,立马就是凭着直觉反驳。现在即使他们没看到信的内容,也不能坐以待毙,不然等宦官集团得势,将这事情定了性,伏泉和杨璇根本就没法救了。
很快,数年之间,早对朝堂争斗熟练的宋酆当先起身出列道:“启禀陛下,此事不可,巴郡太守泉、零陵太守璇合谋未知真假,岂可随意轻处?此置江夏数万汉军于危地也,临阵治罪大将众臣,乃兵家大忌,恐有为黄穰叛军击败倾覆之忧,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宋酆话落,议郎宋果也随之起身出列道:“臣附议,临阵治罪大将众臣,乃兵家大忌,不可轻意乱为。”
之后,也有更多大臣也接着附议,甚至像司徒杨赐等往日不和宋氏外戚对付,偏喜爱何氏外戚的外朝士人们也出声附议。
看似非常奇怪,但也不出奇,毕竟与支持何氏相比,此刻宦官要打击到他们的士人利益,当然不会因为他们与宋氏不善,而坚持和宋氏为敌初衷。
此刻在这些外朝士人眼里,救名士杨璇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至于朝堂的争斗,暂且放在一边便可。这就是政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有任何的突发意外,原本的仇敌变成互为唇齿的盟友也不奇怪。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虽然有无数朝臣反对任芝、乐松的提议,看似令人害怕,可是这却一点不能令宦官退缩,甚至给了宦官集团更加可以攻击外戚和士人这两个实力相互联合的证据,事情似乎正在一步步向着更加不利伏泉和杨璇的方向发展……
第三百三十七章 陛下可知零陵太守杨璇谁人也
崇德殿内,随着宋酆的提议,黑压压的一大片朝堂百官齐齐拜倒,颇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直直的向着朝堂的宦官集团袭来。
赵忠站于皇帝刘宏一旁,对于朝内情形一直冷眼旁观,在宋酆和杨赐等人跳出来为伏泉和杨璇求情时,他就预感到情势将会朝他们宦官倒戈,从而有利。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随着百官压力骤然袭来,赵忠明显感觉到在他身边,坐于殿上的皇帝刘宏脸色极其不自然,虽然一直忍耐,但是侍奉皇帝多年的他怎么能不知道,这是刘宏忍耐着怒火呢?
现在只需要点一把火,将矛盾点燃,这帮求情的外戚和士人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不由得,赵忠对着同样在刘宏身边侍奉的张让等中常侍使了眼色,其他中常侍也都是久经朝堂熏陶的人,对朝堂的局势当然都懂,更何况还有赵忠的眼色,当然知道该如何反击了。
只听到中常侍里如今除了赵忠以外,另一位领头的张让率先出列道:“启禀陛下,车骑将军酆与巴郡郡守泉私谊不浅,其所言甚难服众,加之如今江夏已克复二县,足见叛军军势羸弱,以荆州刺史凯之能,统率荆、益二州数万兵马,必可一月灭贼平乱。”
张让话语落下,其他中常侍也是纷纷出言建议,唯有不与张让、赵忠等人对付的吕强几名中常侍沉默不语,因为他们都知道,此时进言劝阻只会适得其反。
这帮朝臣都落入了张让、赵忠的圈套里面,他们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毕竟劝了只会加重皇帝对外戚和士人集团的猜疑之心;不劝的话,那么伏泉和杨璇肯定因此受罪,被临阵换将,他们手下势力说不得就得被赵凯控制吞并。两人也许押解进京以后,若是查无实据还好,但若查到一些“证据”,那肯定得治罪,这样的话对外戚和士人集团无疑也是打击巨大。毕竟一个外戚的后起之秀,一个士人的中流砥柱,都是大汉的郡守,天下一共就三十六郡,一下子被宦官集团搞下去了两个,可想而知对这两个朝野势力打击有多大。
当然,除了吕强那一派的宦官未发言外,中常侍里也就只有算是始作俑者的赵忠没有再进言治罪伏泉和杨璇。这看似奇怪,其实也很正常,倒不是赵忠良心发现不准备再陷害伏泉和杨璇,他这么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避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