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便见一寺人在府里等候,伏泉识得,乃是宋后长秋宫之人。
自曹节、王甫死后,宫内的宦官势力也相应的被清洗了一遍,纵然刘宏拼命提拔张让、赵忠,想让他们弥补曹节、王甫死后宦官的实力,但长秋宫里却被宋后安排好了。毕竟纵然宋后生性不争,但对于自己地盘安排亲信也是应当。
问明原因,那寺人只言皇后愤怒,令其火速入宫。伏泉观之有异,便知有内情,从怀中取出一块金饼,塞入寺人手中,那寺人推脱不得,便直言道:“君侯不听忠言,与贼交战败退”。君侯还能有谁,唯宋后父亲宋酆耳。
原来如此,宋酆战败,宋后当然着急,若是其因此失去皇帝宠信,对于刚刚崛起的宋氏无疑打击太大。
换了一身行装,毕竟自己身上酒气熏人,难以见人,便入宫去了。到了长秋宫中,便见宋后呆呆坐于案几旁,看着手中书信。
宋后见了伏泉到来,脸色稍有喜色道:“汝来便好,速看此信。”很显然,经过刘悝一事,伏泉在宋氏与伏氏有了不少的话语权。
伏泉观之,信乃宋酆所写,他言未听臧旻,贸然下令进攻,中许昭之计,败得一场,损失兵马数千,让宋后小心应对局势。
有何局势?当然是外朝与宦官的弹劾而已。
外朝士人一直就讨厌外戚,不希望外戚过大,分享他们的权柄,若是窦武那种出身党人的外戚还好,而宦官亦然,他们与外戚争夺皇帝信任,中朝权柄,当然十分讨厌外戚。以前皇帝无继续任用外戚之意,朝堂被士人与宦官瓜分,现在眼见有第三方势力崛起,能不担心?此时宋酆兵败,这两类人必定弹劾。
至于他们本身势如水火,会不会一致弹劾,这点不用问了,肯定一致。为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政治上尤其明显,宦官和士人说到底都是政客而已,有了利益共同点,即使再大的血海深仇都会联合的。
心中对这便宜外祖父埋怨透了,真被贾诩言中了,宋酆非要显示自己能力,不听外人之言,现在留下一堆烂摊子收拾,好在江东局势尚在可控范围内,若是坏了大好平叛局面,宋氏的崛起之路恐怕就会被拦腰斩断了。不过,现在当务之急是对付朝堂将要出现的针对外戚的弹劾。
宋氏道:“阿父兵败,张让等人必会谏言,若是陛下下旨议罪,这该如何是好?”
“姨母稍安,大父督抚平乱事宜,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陛下应不会如此。”
“若如此,便好了。只是朝会该如何应对?”
的确,皇帝不会轻易换将,但也不代表不能,历史上刘宏清剿黄巾,紧要时刻不也三次换将?关键刘宏心子软,被左右宦官长时间言语蛊惑,便会改主意,这也造成了他后来很多政事前后态度改弦更张,变脸之快的原因。
伏泉道:“唯今之计,百官弹劾已避免不了,既如此,不如设计,让外朝与宦官相斗耳。”
“如何斗?”
“姑母听闻苏不韦一事乎?”未想刚刚谈及此事,竟又用到。
“苏不韦?气死李暠之人?”很明显,宋后知道此人,毕竟苏不韦可是活活气死了一个九卿,堂堂秩中二千石的大司农,能不有名?
“然也,外侄听闻,段颎招其入朝,其拒之。吾观段颎非是宽厚之人,必记仇也,若此时有人重提此事,奏言其有罪,外朝之人该如何?”
宋后眼前一亮道:“其必争也。”
……
次日,百官议政。
有议郎弹劾不其乡侯、执金吾宋酆一战而败,损兵数千,奏请罢其兵权,择选良人代替。
未几,司徒袁隗、司隶校尉段颎等一干近半朝臣皆附和此事。
眼看朝堂诸公皆言罢除宋酆兵权,司空杨赐起身道:“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请陛下三思。”
刘宏点头,言只小败,不能一概而论,便就此作罢。袁隗等人亦未想一次就拿下此事,便不再言。
后又有议郎上奏道:“扶风人苏不韦,擅杀大司农李暠,其罪不可免,请陛下彻查。”
话音刚落,朝堂诸公脸色一变,纷纷向其望去,暗道何人欲拆党人之台,毕竟苏不韦之名,党人领袖郭泰可是好好夸了一遍。
第五十一章 段纪明欲挖墙脚
党人,如果放到明末类似于后来众正盈朝的东林党,当然东汉可没有党争,有的只是党人与皇帝争权而已。后世曾言东汉亡于桓、灵二帝宠信宦官,其实不然,汉代宠信宦官的皇帝不在少数,为何偏偏只桓、灵二帝被骂?盖因党锢而已,后世史书多为儒家学者撰写,其写书初衷便抱有一定对士人党人的同情,不说灵帝的谥号是后来士人团体报复,只谈桓帝谥号。
中国古代所有帝王死后都会被上谥号,汉桓帝也是如此,他的谥号“桓”代表了朝廷在他死后对他的官方评价。“桓”可绝对不是恶谥,按《逸周书·谥法解》:“辟疆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不说桓帝时期,汉羌百年战争结束多为其功,便是欧洲派遣使节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外交,也不是后世很多拥有美名的皇帝可以比的。
你能说汉桓帝是个坏皇帝?他的一生,其实是勤于政事的一生,也是武功赫赫的一生。导致他死后蒙上恶名的,正是由他掀起的第一次迫害士大夫的党锢运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