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至哀帝建平二年时,阳乡侯朱博在为御史大夫时,仍奏复刺史,因此复改为刺史,到了元寿二年后,又复为州牧,王莽时也依旧置州牧,期间州牧制度一直沿用到本朝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光武帝刘秀因为天下已定,需要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州郡长官权利已成必然,故而下令“罢州牧,置刺史”。但刘秀依旧置刺史十二人,其制比西汉稍异,不过从称谓上又恢复了西汉武帝时的叫法,直到如今,平定太平道后,大汉又重复有州牧之设。
此时虽然大汉依旧使用刺史之位,但并不是说不置州牧,一般而言,非重大特殊情况,朝廷依旧会用刺史之位治理一州。然而,太平道黄巾蛾贼祸乱天下,差点覆灭大汉的江山社稷,冀州为太平道谋反主谋张角三兄弟的大本营,若以刺史之职治理冀州,明显欠缺力度,因此此时皇甫嵩便因时而宜,被大汉朝廷授予了冀州牧之职。
至于以后刘焉建议开设州牧,只不过是为了明确了选用列卿、尚书担任州牧的建议而已,当然刘宏自然也知道完全使用州牧治理一州的弊端,因此初期,刘宏在批准“重置州牧”后,先后也只是批准三个州牧,而不是把州牧的权限全部开放。
这其中,也只有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而已,相对于大汉天下十三州,他只设置了三个州牧,而且其中两个是汉室宗亲,可见刘宏对此事是非常谨慎的。当然,后来刘宏病危前,封董卓为并州牧,令其将所属兵马交给皇甫嵩统治,那也是刘宏看出了羽翼丰满,兵多将广的董卓的野心,下诏明为升官,实则为了剥夺董卓兵权的明智之举。
只可惜,计策虽好,刘宏却是没耗过时间,早早死了,而刘宏死后,中央朝廷无人镇压,大汉所置州牧,可以说并非中央朝廷愿意封的,甚至很多人的州牧职位,都是自封自领或者别人请奏的。
到了下曲阳县官署,见了皇甫嵩,皇甫嵩也不废话,当下别说明召唤伏泉意图。
“流川,凉州生变,下曲阳外大营诸郡兵军心有异,唯凉州兵最甚,今日仆欲安抚其众,不知汝可愿往乎?”
伏泉闻后,不假思索道:“此吾本职,岂敢推辞!”
“善!”
皇甫嵩大笑一声,随后便令人备马以及犒军所用酒食,他将与伏泉同去城外汉军大营。汉军前番攻占下曲阳县城后,刚开始几日,都在城内把守,后来情势安定,皇甫嵩害怕兵卒久呆城内出现事端,便令全部汉军,除了那些大战中伤残的兵士,还有留一些必要的戍守兵卒在城内驻扎外,其余汉军人马皆返回城外驻扎了。
此时已近十二月,天气寒冷,今年又提前冷的异常,就连伏泉自己都裹起来厚厚的狐裘,更何况城外的汉军大营了。聚集在此的天下诸郡兵马,也因为天气原因,少了许多平日常有的操练。许多兵卒,都裹着皇甫嵩四处凑齐的厚衣,在营帐里升着火炭,喝着温酒取暖。
其实,按道理,太平道黄巾蛾贼平定,即使朝廷一时之间,不能明确封赏,但也可以让这些汉军提前返回原籍,日后再行封赏也不迟。
按这情况看来,正月之前,朝廷的封赏必定到冀州,至于原因,自然是要让诸郡兵马回家过正旦,和亲人团聚。当然,如果这些汉军里,如果有被朝廷抽调去凉州平叛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是临时前来,并且皇甫嵩事先也没有通知军营中兵将,所以到了军营,随着皇甫嵩一声令下,汉军军营里便响起了集结的牛角号和擂鼓之声,无数或睡下或正取暖的汉军兵卒,闻得此声,稍作诧异,然后便在本能的驱使下,穿戴整齐衣甲,拿了兵器便往军营校场赶来。
一时间,大营乱做一团,除了兵将的呼喝声,就是兵卒的各种慌乱准备的声音。不过,也仅仅只有数刻钟时间,大营中的汉军就已经集结完毕在校场了,这就是强汉的兵马,即使战事已定,天气严寒,但该有的职业兵素质,从未有所缺失。
随着各部兵将上报皇甫嵩,他们麾下兵马都集结好后,皇甫嵩便在校场阅台上,看了眼台下脸色各异的汉军兵将,直接就开始宽慰诸军起来。
说实话,皇甫嵩的语言很简短,他出身将门,有长留军中,自然知道安抚诸军不需要废话。简明扼要的将朝廷不会因为些许小事,从而加害任何一个对大汉效忠的兵将后,皇甫嵩便用他和伏泉的名义担保,之后便让伏泉对诸军谈话。
这时伏泉看到台下汉军诸将的神情,也是终于明白皇甫嵩为何会点名相召自己一同来军营安抚兵将,与其说皇甫嵩让自己凑个人数,倒不如说皇甫嵩看中的是自己背后的身份。
什么身份?
自然是伏泉所独有的外戚身份,从某一方面来说,他说出大汉不会加害有功之臣的这话,可以让汉军诸兵将认为这是出自刘宏授意,而且比起一般所谓的刘汉宗亲说这话,更加有用。至于原因,一个当今天子的表侄,以及当今皇太子的表兄,这两个身份足够使得众人安心。
皇甫并非庸人,当然明白安抚军心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仅仅是他这个主将去安抚,效果也不会太大,即使他出身天下知名凉州将门皇甫氏,即使他的叔叔是“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也一样不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