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大多人都认为,按照现代的科技发展,尤其是转基因生物的大规模发展,真到了粮食绝收的那一天,凭借转基因技术,也很可能可以提供几十亿人食用的食物。
2030年时代世界灭不灭绝不好说,可殷商末期,小冰河时代导致的人口大灭绝以及大商王朝的覆灭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21世纪的那几年中,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思索大商王国的真正原因。在我的统治末期,虽然谈不上夙兴夜寐,可是,也兢兢业业,却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各地流民四起,盗贼横生,最后,才走投无路……”
帝辛并没有酒池肉林,也没有炮烙之刑,更没有什么苏妲己作祟,事实上,他还一直希望能废奴,结果,还是亡国了。
到亡国的时候,就连朝歌的奴隶们都反了——就因为他们听说周天子会提供一口饱饭,所以,完全不顾曾经想废奴的帝辛,而是欢欣鼓舞地投向了周天子。这该是何等样的悲剧?
所谓的人心向背,到底是什么一种玩意?
或者说,谁能给饭吃,人心就倒向谁?
“奴隶们倒戈是因为想获得食物,他们因为从未受到解放,也不能理解解放之后能得到什么好处,这我是完全能理解的。我只是不能理解这气数是为了什么?我无数次想,难道真的是气数已尽?难道真的是天命所归?可是,这气数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948章 真正的气数(二)
曾经发出这样的哀叹之人不止一个,还有明朝的崇祯。
崇祯也算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皇帝了,据说他死后,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搜查出皇宫库存的银两不过区区几万两。
也就是说,崇祯省吃俭用,夙兴夜寐,可最后还是没有能敌得过亡国的命运,最后,这哥们和商纣王差不多,干脆将自己吊死在了皇城里。
要说崇祯能力不行或者各方面都不行,那他的老祖先朱厚照、嘉靖等人就更不行了,可是,他们却能维持那么长久的统治,偏偏到了崇祯,一心想要做点什么,却什么都不行了?
难道真的是气数已尽?
“我研究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知道真正的气数到底是什么,直到我看了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原来,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都和小冰河时代有关……”
竺可桢在书里讲述,从能收集到的资料和史料来看,几乎中国历史上巨大的几次动乱都和天灾有关,也就是小冰河时期造成的。
最著名的便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那是气象历史显示的第一次小冰河时期,这一次,北方干旱长达几十年,甚至好些颗粒无收,饿殍千里。饥饿的流民忍无可忍,铤而走险,到处抢劫杀人,最后变成了史书上记载的“奴隶起义”——实际上则是长久的灾荒导致了流民的亡命相搏,为的是一口口粮而已。
而彼时的周方国,恰好处于风调雨顺的南方,躲过了这次冰河时期,所以顺理成章成了大商的掘墓人。
而东汉末年、三国、西晋则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据说,东汉末年的时候,汉族人口还有六千多万,可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统一时,只剩下七百七十万人口。到五胡乱华之后,则惊人地锐减到了四百万而已。
盛唐风华,在国人眼里那是永久的灿烂辉煌,可谁能想到,经过五代十国之后的晚唐大乱,到北宋统一初期,人口竟然从六千万锐减到了区区两千万。
至于明朝末年就更是惨烈了,连年的大旱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先后揭竿而起,再到清兵入关,人口已经从一亿两千人万锐减到了五千万。云贵川尤其是四川等地,彼时全省人口已经只剩下几万了。
成都在几千年的每一个朝代中都是处于一线城市的地位,可到了张献忠时期几乎被杀绝了,成都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须知明朝末年的时候,从南美洲传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等高抗旱作物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要是没有这些救命粮,可以说,只怕还剩下不了五千万人口。
如此惨淡的历史,全是因为了一句“气数已尽”——也就是说,这几次大动乱都是因为遭遇了小冰河时期,造成了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但凡稍微了解一点点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中国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揭竿而起,必须是走投无路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上顿都没有了,才会铤而走险,拿一条命去搏一个未来,纵然死亡也就无所畏惧了。
他们要的不是什么清正廉明的官员,也不是什么不可一世的盖世明君,他们要的只是一口饭——有一口饱饭。
就这么简单。
若是连这一点要求都满足不了,那么,谁也别想坐稳龙椅了。
“竺可桢先生因为不了解大商的情况,所以,没有明确记载大商时期饿死的人数……”
“那大商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受德长叹一声,“到牧野之战时,大商自己统治的范围内,人口大概已经只剩下两成了……”
吴所谓惊呆了。
也就是说,牧野之战前后,大商的人口已经饿死了八成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