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庆的语速不快,虽然不严厉,但语气中却有一种不容抗拒的强硬,下面将士鸦雀无声,默默聆听着主将的每一句话。
“虽然朝廷给我们和战马都配置了重甲,但我要告诉大家,我已请示过主帅,玄武骑兵营不再是重骑兵,而是轻骑兵,所以辅兵也不存在,辅兵将改为步兵,编为五百长枪兵和五百弓弩兵,从今天开始我们苦训一个月,然后奔赴战场!”
……
第二天天不亮,大营的起床鼓声便轰隆隆敲响了,士兵们甚至来不及洗漱,便从各个营帐飞奔而出,种师道治军严厉,也表现在集结上,一通鼓五十下,必须全部集结完毕,就算光着脚也得奔出来,来晚者当即杖三十。
集结速度对军队而言极为重要,遇到偷袭、伏击,士兵就需要迅速集结,最快速度形成战斗力,而这种快速反应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必须要严格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支精锐的军队就是这么点点滴滴地迅速出来。
李延庆站在大旗下,注视着士兵的集结,脑海里却在思考自己的治军理念。
他要在玄武营中制定一种等级森严的规矩,这样在集结时,士兵并不一定非要跑到自己的主官面前,在任何一个将领面前,士兵都要服从指挥,虽然略显得有点杂,但并不乱。
这样不仅集结的速度更快,在战场上即使被打乱,也能迅速形成新的队伍,形成新的战斗力。
他深知历史上的宋军面对女真骑兵冲击时,很容易陷入混乱状态,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在混乱中无法形成二次反击能力,很快就崩溃了,形成了女真骑兵的单边屠杀。
要扭转这种被动,就要训练出一种全方位的作战模式,以队为基础,在实战训练中,队与队之间的士兵不断互换混杂,而迅速形成新的战斗力。
这种模式的关键就在队头,队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人,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标志,李延庆想到的是红头盔,战场上队头阵亡,另一个人继续戴上这顶红头盔,他又是新的队头,使红头盔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将士兵吸引在他身边,从而保持阵脚不乱。
而都头则戴白头盔,他的白头盔又能将更多的队伍集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长枪阵,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战术,以集体的力量战胜骑兵冲击。
李延庆正思考时,鼓声消失,士兵集结完毕,但还有十几名士兵一边匆匆整理盔甲,一边向这边奔来。
“军法官何在?”李延庆一声厉喝。
一名身材雄壮的队头快步走出,躬身抱拳道:“末将在!”
李延庆一指十几名迟到的士兵,“给我拿下,每人杖三十!”
队头一挥手,数十名执法士兵冲上去,将十几名士兵按倒,举杖便打,顿时哭喊声响成一片。
“明天再有迟到者,杖五十!”李延庆冷冷对全军将士道。
第0397章 急救大名
随着人员和装备到齐,北军营的训练便渐渐走向了正轨,时间飞快消逝,眨眼又过去了一个月。
这天下午,在占地辽阔的演练场东侧,两支军队正在训练实战拼杀,这是两支各五百人队的厮杀,他们手执盾牌和木刀,士兵倒地则算“阵亡”退出。
在演练场上,每天都会有几场这样的实战训练,不过这一支军队的实战训练和别的队伍略有不同,军队中不断闪动着红头盔和蓝头盔,两支军队都略显得有些混乱,但混乱中又不失章法,只见士兵不断地被冲散,又不断的聚集,红头盔或者蓝头盔就像磁铁一样,在不断地吸引着四周的士兵向它靠拢,使军队阵脚始终不散。
李延庆便骑兵在演练场边缘观战,他手执一根长枪,不断地用长枪指着士兵喝喊,要求倒地的士兵立刻退出战斗。
他却没有注意到,就不远处的另一侧,数十名亲兵正簇拥着大帅种师道也在边上观战。
这时,杨亮发现了种师道,连忙跑来向李延庆汇报,李延庆这才将指挥权交给王贵,他翻身下马,向种师道处奔来。
“卑职参见大帅!”李延庆行一军礼。
种师道指着战场道:“似乎有点混乱!”
“启禀大帅,这些士兵平时各有队头,但战场上则没有了直属队头,他们将随时集结在距离自己最近的队头周围,大帅也看到了,就是红头盔和蓝头盔,然后队头又向军旗集结,这样便能保证阵脚不会被冲散,只是目前训练还不足,所以显得有些混乱。”
种师道点点头,他也看到了,士兵看似很混乱,但实际上还是有章法可寻,种师道一向以实战为准绳,所以他也不评论李延庆的这种战法是好还是不好。
事实上,李延庆在玄武营的两大改革:重改轻,乱战法,在军营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前者争议不大,轻骑兵有利于长途突袭,大家并没有异议。
但在战场上取消固定队伍编制,却遭到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大家并不是不理解李延庆的思路,只是大家都认为不现实,太想当然,容易造成混乱不用说,而且队头容易成为敌军猎杀的首要目标。
更重要是,大宋军制是战争爆发时才临时集结,战后各自归营,这种战法不符合大宋的军制,反而会破坏大宋原有的底层将兵制,所以也只有李延庆的玄武营采用这种战法,其他军营一概不理会,连朱雀营也按兵不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