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社会惨遭重创。
那些向地主举起锄头镰刀的佃户,绝大多数可都是同族,而这些地主则是绝大多数都是宗族的族长,当那些族长纷纷倒在族人的手下之后,杨丰在地方上控制权的最大障碍,宗法制也就开始崩塌了。
士绅的话语权崩溃了。
当自己的镰刀砍断那些举人老爷的脖子时候,还有谁会相信他的那些鬼话?
基层干部的干部出现。
那些佃户的反抗中,必然会出现有威信的领导者,带领乡亲走向胜利的他们,也必然会被乡亲们信服,而接下来杨丰是要在农村推行选举制,这些人如无意外,将成为他的第一批村长。如果没有这场混乱,那么他就算想搞选举制,最终也只能让基层统治权继续掌握在那些乡贤手中,最终没有任何改变,但如今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至少第一批村长是不会有乡贤的份了,刚刚经历过战斗的佃户们不会选择刚被打败的敌人,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将是在这场混乱中脱颖而出的那批人。
这是必然的。
“革命是个好东西啊!”
皇帝陛下开心地说。
“陛下,各地统计持续到如今的械斗中,至少造成了一千人死亡。”
黎首辅很不开眼地告诉他。
“才一千人而已,朕记得前年这时候,北京城里每天都得抬出去差不多一千具死尸吧?虽说那是鼠疫造成的,但里面恐怕饿死的也不在少数,实际上据朕所知以前这片地方冬天每天扔出去的饿殍,加起来恐怕也不低于这个数字,如果再让那些地主把这一茬租子收走,朕敢保证这个冬天饿死的百姓也绝对不会少于这个数字。所以,想要以后过上好日子,那就必须付出血的代价,只有用鲜血换来的,才是真正长久的幸福生活,朕就是要以此告诉那些百姓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他们也不能指望什么神仙皇帝,想要创造幸福,想要夺回他们的劳动果实,那么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
杨丰说道。
“呃,陛下,第一批候选官员到了。”
黎首辅赶紧换个话题。
“有多少,都是哪几个县的?”
杨丰问道。
“大兴县四个,顺义三个,香河四个,怀柔六个,宝坻五个。”
黎玉田说道。
“那就先召大兴的过来。”
杨丰说道。
这些人都是经过了初试合格的,也就是他出题搞一份试卷进行考试,当然试题要保密,实际上每个县都不一样,然后由吏部和锦衣卫一起到各县召集所有吏员做题,做完之后看分数,达到录取线的就进京,再由他来进行复试,从中取出县令,主簿和县丞。实际上这里面本来就有些主簿和县丞,杨丰只抓到县令一级,僚虽然也有品级,但实在太低还不在他祸害范围,只是重新进行一下洗牌而已。
地方官僚吏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是官,进士起步的。
僚是辅佐官的副官,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考核,然后升到县令的,但实际上难度大到几乎可以忽略这种可能,一大堆进士老爷等着出缺,哪轮到僚官升迁。
吏是办事员。
这个没品级,也就是不入流的,阎应元就是,不过他的典吏属于吏员里面最高的,而且明朝很多县根据情况不同,县令下面有的没有或者缺少僚官,而典吏作为吏员的老大,基本上行使县丞或者主簿的职责,所以身份上仍旧也算有点,但也就仅此而已了,理论上他仍旧不是官,他只是一个胥吏,还没有考科举的资格。
然而因为县令很多都是饱读诗书,八股文写得好,但真正行政能力就呵呵了,地方上的具体事务,基本上就是僚和吏在负责着,所以尽管杨丰把所有县令全抓起来给他凑钱了,但实际上地方政务并没受影响,本来那些县令就是摆设,主要职责就是给自己捞钱和巴结上司的,具体事务很少有去管的。
而现在,杨丰就是要把这些原本被忽略的,但实际上却是地方上最不可或缺的行政人员,提拔起来为他所用。
“你们都知道阎应元吧?”
杨丰问第一批受召见的。
“江阴伯乃小吏之楷模。”
来自大兴的一个前主簿,一个典吏,两个书吏不无激动地趴在那里说道。
阎应元因为守丰润和抚宁的两次功劳,被杨丰封为伯爵,而且还是目前的顺天府尹,以一个典吏不但突破吏的天花板,而且还封爵,做到三品大员,京师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已经成了大明所有吏员们的传奇,所有吏员无不以他为人生目标。
“知道就好,好好给朕做事,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阎应元。”
杨丰满意地说。
第138章 要开车了,赶紧上车
就在杨丰面试地方官员和各地佃户的抗租斗争中,大明崇祯十八年的冬天终于到来了。
这个冬天依然很冷。
不过这个冬天里华北土地上的老百姓不会再忍受饥饿了,他们第一次真正享受到了自己汗水的味道,当然,仅仅分田并不能真正解决粮食匮乏,毕竟这是冰河期的最高峰,这个冬天里可是连太湖都能封冻的,真正解决北方粮食问题的,还是冀东和辽西等地的仙种,和去年的大丰收一样,所有种植仙种的地区无不迎来第二次大丰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木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