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冲跟随着谢安出了房间,在简陋的丞相府中走了一会儿,来到了府中后院的一间密室内。一推开密室的大门,桓冲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了,他支支吾吾地道:“丞相……这……这些……这些都是……”
谢安点了点头,解释道:“不错,这些都是汉军所谓的大炮!”
“大炮……丞相,汉军怎么会将这些大炮卖给我们呢?”桓冲问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我晋国的细作在汉国内冒着生命危险从兵工厂里购进的,只可惜啊,这代价太大了,三百五十二人被杀啊。不过,有了这四门大炮,我晋军就能仿制出更多的大炮来。我已经让抱朴子化名天机道长,潜入了燕国,帮助燕国人制造炸药,如果汉军向燕国开战,也必定会受到阻碍,也可以起到削弱汉军的作用,给我们晋朝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备战。”
“抱朴子?”
“就是葛洪,他自号抱朴子,隐居于罗浮山,外人很少知道。是本府亲自三次前去,才请下来的。他一下山,便窥探了汉军炸药的制作方法,帮助我军秘密制作了不少炸药。现在我军又有了大炮,等抱朴子回到晋朝后,就开始由他主持打造,也要像汉军一样,装备全军!”
“这些……汉军知道吗?”
“兵工厂无故丢失了四门大炮,你认为身为兵工厂厂长的周双会告诉给唐一明吗?”
“丞相,你带我看这些东西,是为了……”
“不错,我希望你再好好的考虑考虑,汉军虽然强大,我军也不弱。本府一直在积极备战,期待与汉军一战。如果几年后,大战之后,我军仍然不敌,本府会亲自献土归降!如果胜了,我大晋便可以乘胜追击,光复旧都!”
桓冲听后,心中热血燃起,急忙说道:“为将者,当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建立盖世功勋。当年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一战而天下三分,从而使得美周郎扬名天下。丞相说的不错,我是晋人,不该有那种思想。桓冲不才,愿意带领晋军与汉军决一死战,如若胜了,就会留下千古英名,为后世敬仰。如不胜,也能在青史中彪炳留名。”
谢安听了也是慷慨激扬,紧紧地抓住了桓冲的手,缓缓地说道:“桓将军,真英雄也!”
“丞相运筹帷幄,桓冲不及丞相的深谋远虑,刚才还……”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何况出你口,入我耳,外人又不得而知,桓将军又何必挂在心上。桓将军,谢某还有一事相求,希望桓将军能够应允!”
“丞相尽管吩咐便是!”
“谢某子侄中,只有谢玄一人堪当大任,谢某想请贤弟代为教导!”
“丞相,这有何难,此等小事,下官必定会竭尽全力!”
“贤弟现在已经是大将军了,与愚兄平起平坐,又何来高下之分呢?只要我们将相和,就一定能力挽狂澜,保住这大晋江山。再好好的对天子循循善诱,加以敦促,陛下一定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哈哈哈!”谈话间,桓冲和谢安之间的感情便更深了一步。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腊月末,年仅十四岁的晋穆帝司马聃,开始临朝亲政,晋朝大将军司马昱转为大司空。大将军一职,由桓冲担任,与丞相谢安和睦相处,治理晋朝。并且,晋穆帝司马聃将自己亲政的这一年,改为升平元年,时年公元355年。
211燕国末日(1) [本章字数:5066 最新更新时间:2010-11-02 17:52:24.0]
----------------------------------------------------
升平元年春,正月初四。晋朝天子司马聃第一次亲自发布圣旨,在丞相谢安的建议下,派遣使臣到汉国都城洛阳,与汉国解除了相互贸易的通商条例,并且将整个晋朝的边境全部封锁,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正月十八日,汉王唐一明从全国各地组建商队,带着大批东方的特产和物品跟随波斯使臣尼沙鲁前往西方,将商业转向了西方强大的波斯帝国,并且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唐一明严令各军,加强边境防线,下令在全国实行募兵制,准备在两年内征募十万军队,不限民族。
两年的时间,眨眼间便过去了,汉、晋、燕边境都十分的平静,三国内部也都相对安定,这是有史以来,整个古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长时间的歇战,没有战争的日子里,各国百姓都安居乐业的生活着。
对于汉国来说,这两年的时间简直是突飞猛进,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给沿途各国和汉国各郡都带来了无限商机。稳定的环境下,西方各国纷纷派遣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到汉国来,虽然中间曾经出现过一次匈奴的抢掠行动,却让西平侯谢艾带着大军将匈奴击退,并且追赶出千里,远远地将匈奴逐出了周边地带。
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汉国内部的农业,一些从西方引进的水果、蔬菜、粮食都在西北一带得到广泛种植。唐一明更是提出大农业的发展战略,将所有的农田集体化,连成一片,每一块区域的种植作物都较为固定,加上水渠、道路和防洪水利的修建,使得升平二年全国粮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国家税收也在这一年向全国征收,正式解决了只靠商业发展的国家经济命脉。铁矿、煤矿、金矿、银矿等国家持有的有色金属得到大肆挖掘,对兵工厂制造武器装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得新增的十万军队,人人有兵器,有战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