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血引尸经_龙渊【完结】(573)

  “我是专门研究上三代(夏商周)青铜器的。”只见刘小光面带愧色地说道:“姑娘您说起的满洲国的这些事,连我都不知道!现在高中都教这个了?”

  他最后这一句话明显是在逗大家笑。虽然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还是被他的话逗乐了。

  这时候刘小光已经非常震惊了,他原本以为我是一个来调查的办案人,身边的几个女孩儿纯粹是花瓶一类的摆设,就是我带过来开眼界的。

  可是他完全没想到,我对那个盗墓贼身份的分析,常如冰直接从毡帽里翻出东西的举动,还有现在黄九如对清末和满洲国的了解。全都是语不轻发、言必有中!

  干他们这一行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对历史和文化有着很深造诣的学者。虽然对上级领导的命令必须遵从,但打他们的心眼儿里,还是最佩服那些有本事有学识的人。

  这一回我们露的这一手,可以说是让刘小光大跌眼镜,他再看我们的眼神都有点不一样了!

  可是他却没想到,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后面,还有让他更为惊讶的事呢!

  等到我们大家看过了这块铜元,我就从桌子上把它拿起来,仔细看了看。

  我发现在这块铜币上,被人敲上了一块印记。就跟银元宝的顶面和金戒指的内侧,打的那种“字号”一样。

  这个印记是两支箭交叉起来的箭形,这两支箭正好把“大清铜币”那四个字平均分成四份,就好像在这四个字之间打了一个叉一样。

  “这是什么意思?”我把铜币给黄九如和常如冰看。

  “这个啊?”只见常如冰往那上面看了一眼。

  “这是“长苗儿会”的标志,”只听常如冰随口答道:“原来这个人是“长苗儿会”的,怪不得死在盗洞里!”

  听到他这话,我顿时愣了一下。而我对面的刘晓光,更是惊讶无比的看向了常如冰!

  “这长苗儿会是怎么回事?”我不明所以的问道。

  “那是在张作霖时期,在这附近活动的一个匪帮团伙。”只见常如冰答道:“估计就是二三十个人,这帮人砸响窑、(攻打有武装的地主大院)绑肉票(绑架勒索)、偷坟掘墓什么都干。就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绺子(土匪队伍),那个时候像这样的队伍多了,没有50个也有30个,怎么了?”

  “还怎么了!”

  我还没能说话,只见刘晓光激动地说道:“你知道那毡帽的夹层里面能藏东西,还会讲土匪的黑话!就连100年前,这么小的一支土匪武装,你居然都知道?”

  “这些知识,你们都是从哪儿学来的啊?”只见刘小光难以置信的看着常如冰和黄九如。

  这个…我们倒是没怎么特意学过。只见常如冰一边说,一边现编道:“这个…我家里面…老人经常讲这些事,我们俩从小到大,听这些东西听得太多了!”

  正文 第414章 :铜币记认、百旬老者

  第414章 :铜币记认、百旬老者

  “这么说来,这个东西就是“长苗儿会”的标记。是这些土匪用来证明身份的。就和证件差不多,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听到他们聊到这儿,生怕常如冰言语间露出破绽,于是赶忙把话题岔了开来。

  “说的没错,这就跟他们的工作证差不多。”常如冰回答道:“一般的土匪绺子在县城里面都有窝主,负责帮土匪销赃和打探消息。”

  “山上的土匪下来了,到了这城里,要看病、办事、抽大烟、逛窑子,这些窝主就负责接待。这样的窝主,在土匪的黑话里叫做“窑基”。只要不是绺子里的大头目下山,窑基是认牌不认人。没有这块铜币,那就恕不接待。”

  “那为啥啊?弄这么严谨?”我纳闷儿的问道:“那个小土匪绺子就二三十个人,难道还认不全?”

  “那时候土匪的流动性挺大的,”只见常如冰耐心的向我解释道:“一个绺子里面,经常有人“拔香头子”靠别的窑…就是跳槽到别的匪帮里去”。

  “像这样的人事变动,山下城里边的“窑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跳槽的人临走前就把牌子留下,他没了这个牌子,就不能到城里窝主那里去骗吃骗喝了。”

  “对了,”只见常如冰说到这里,笑着对我说道:“有好多黑话,慢慢的都变成咱们现在的通用语了。”

  “跳槽这个词,就是指的妓女换地方工作,最早是淮扬一带娼门的黑话。而“卧底”这个词,就是咱东北的黑话流传出去的…卧底是啥意思你明白吧?”

  “那还用说?谁还没看过几部港片?”我笑着答道。

  到了这个时候,我旁边的刘小光已经完全惊呆了!

  常如冰对于东北土匪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层面。如果不是事隔了快100年了,估计刘小光会毫不怀疑地认为,我们这位常姐曾经是绺子里面的“排号”!(有名的好手)

  “对于这个“长苗儿会”,你还知道多少?”我向着常如冰问道。

  “我还真知道的不多…”只见常如冰闭目想了想,然后说道:“我知道有一个人,他曾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