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中央决定由陈独秀先生和我在广州指导劳动和青年团两个大会的进行,并考察广州的政治
情况,研究国共合作的可能发展,再行决定我们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否便于在广州举行。
上述中共中央这些计划,是它准备大踏步前进的措施,其目的是要将中共的全体党员和
它所领导的工人阶级和青年群众,在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政纲上展开活动。这在成立不到一年
87/151
----------------------- Page 88-----------------------
《我的回忆》第一册
的中共说来,确是一项大胆的尝试。
中共这个幼龄的小团体试图踏上政治舞台,自始脚步就那末快,急奔跃进,任务繁重,
斗争艰巨,那有不错误百出,阻碍与挫败俱来之理?
我的同志们多数是些初出茅芦的书生,脑海中总有些乌托邦思想和无政府观点。他们瞧
不起现实政治,甚至认为不够清洁或者充满罪恶,也不喜欢纪律、训练、严密组织、思想行
动一致这类的东西。当我初次在中共上海区全体党员会议报告莫斯科之行和国共合作建立联
合战线等问题时,虽没有引起严重争论,但惊奇和疑难都表露出来了。当我遵照中央意旨在
同一的会议上第二次提出报告时,曾说明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即将举行,主要议程在确定政
纲,此后同志们须加深了解政纲内容,一致遵行,并将进行思想训练和严紧纪律等等。那位
自命不凡的学者陈望道就因此愤而退席(后来还因此退出中共),且表示每个中共党员只要
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根据他的信仰去发表文章和进行工作就足够了,根本不必主张一致和思
想训练。沈雁冰和施存统也对陈望道的意见表示或多或少的支持,这次会议也就无结果而散。
我们中没有人设想共产主义会很快在中国实现,不少人相信中共如能多有几年准备时
间,从理论上和组织上壮大自己,它所从事的革命就易于获致水到渠成的圆满结果。他们往
往要说:那种急求速效的作法是不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或者说上几句欲速则不达等类的
老话。从这种观点出发,就会觉得莫斯科有点急不及待,总想在反帝天秤上加上一些中国革
命的法码。甚至有人讥讽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为党员,不过是想很快求得一官半职。李达因
反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终于退出中共,就与上述这些观点大有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中的少数活动人物又参预了一些政治活动,有是有非,急待调整。如在
北京的李大钊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的胡适等人乃至一部分直系军人以及研究系分子常有往还,
不但维持友谊,甚至参预某一种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活动,如好人政府运动等。在广州的共产
党人如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在政治上与陈炯明甚为接近,而林伯渠则支持孙中山先生
反对陈炯明的派系倾向。在湖南的毛泽东,热衷于联省自治运动等等。要划一这些政治步骤
也很费力。
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策略,更是纠纷之源,闹得天翻地覆。
我本人在这幕剧开始时,就栽了个大跟斗。我是中共重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中央的
正统,地位仅次于陈独秀,就因在西湖会议上反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从此由中共的正统
派要人降为反对派的首脑。机会主义者、反共产国际和右派等等帽子都戴到了我的头上。这
事的确是我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关键。此后我曾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共内部的团结一
致,服从多数而尽力执行国共合作这一政策;但我总是难以压抑自己反对这一政策的主张。
有时觉得矛盾,有时觉得苦恼,找的人生观和革命观就在这种过程中逐渐起了变化。现在我
追述这些往事,心情还是异常激动,不易平息。但我总是自我约制,认为不激动才能多理解,
不必向人申诉,不应自我夸耀,也用不着叹惜和后悔,更不可颠倒是非。我只想根据事实,
提供一些线索,以便人们去研究这一段的历史。
① 据中国国民党改组大事年表(载《革命文献》第八辑,一八六页,台北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民
国四十四年中央文物供应社版)记载,马林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抵达桂林。
第二章 在广州的会议
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职工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一这是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
起并负责召集的。负书记部总部主任责任的我,因而为这件事忙碌起来。一九二二年四月初,
中共中央即通告各地组织,阐明这次大会的意义;并要求中共各地区委员会协助各工会选派
代表出席。同时,又以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直接与各地工会通讯,征求它们的同意。
88/151
----------------------- Page 89-----------------------
《我的回忆》第一册
劳动组合书记部得到一些主要工会的响应后,乃于四月十二日向全国各地劳工团体,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