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的贺龙部互相呼应。我们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时,不能向南北东三方面发展,因
为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东面是津浦线,这三方的军事要点,都有国民党重兵驻守。因此,
我们在军事观点上,只有向西,西面是国民党军力较弱的地方,也有广大的后路。
蔡申熙参谋长为了我们的退路问题,曾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京汉路西面的情况。那时,
原在洪湖一带的贺龙部因军事上的失利,退到湘西桑植去了,我们很难与他取得联络。京汉
路以西、孝感、云梦、安陆一些零星游击队,早被国民党军队摧毁,其中有些逃到鄂豫边境
大别山脉的西段。蔡曾派遣人员企图与这些游击队联络,也派了一些人深入鄂西北和陕南一
带地区,调查情况。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可观的成绩。后来,蔡在四次围剿中阵亡了,这对
我军西向行动,是莫大的损失。
当年七月间,鄂豫皖苏区,终被蒋介石优势兵力的四次围剿所压碎。红四军的主力被逼
向京汉铁路以西行动,进鄂北陕南辗转到了川北巴中通江南疆一带,才立住脚,在那里建立
起新的“川北苏区”。鄂豫皖苏区从此不仅发展中断了,而且成了蒋介石的屠场。留在这个区
域的游击部队,在那里坚强奋斗,所受牺牲极其重大。沈泽民等重要干部就是在那里殉难的。
后来留守在这个区域里的徐海东部也被逼辗转到了陕北,成为各地红军集中陕北的先行者。
最后剩下的高俊亭部到抗日战争时,改编为新四军的第二纵队。
上面所说到的,就是鄂豫皖苏区和红四军披荆斩棘,艰难缔造始末的大要。行文至此,
我这个鄂豫皖苏区的园丁,真有感慨万千之叹。
第十七篇 川北苏区
第一章 四次围剿与西行五千里
川北苏区是红四方面军在敌军压力之下,不能在鄂豫皖区立足,因而突破敌军的包围圈,
经鄂北豫西陕南,到达川北后建立起来的。红四方面军这次行动,是苏维埃运动向西北转移
的先声,后来,它接应各地红军,先后到达西北地区。
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围剿,是他对各地苏维埃前后五次大规模围剿中的第四次(第
一、二、三及第五次是以江西苏区为目的,第四次则是以鄂豫皖区为主)。一九三二年五月蒋
氏在武汉组成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旋即制定了作战计划,调集了约五十万兵力,等于我们
四方面军力量的二十倍,企图围攻消灭我们。他的计划是将他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防守部队,为数约二十万人,依据苏区周围的军事要点设防,并建筑碉堡,配合进攻部队,
步步为“营”,向我们逼近。另一部分为进攻部队,组成刘峙、卫立煌、徐庭瑶、陈继承等纵
队。每个纵队的兵力都超过红四方面军的三倍,以分进合击的策略,与红四方面军主力决战。
其余如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黄杰等师则为预备队。
那时南京政权较为稳定,日本的侵略也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团结,蒋氏更能集中全力对
付中共。他调集来进攻我们的部队,是他在长江以北精锐兵力的大部分。他的“七分政治、
49/166
----------------------- Page 386-----------------------
《我的回忆》第三册
三分军事”的策略,似仍在试办期间。为了使剿共军队有一致的行动,他以严刑峻罚来对付
他的军队。对于苏区人民,则是安抚与镇压兼施,不过后来在实际执行中,仍表现出步调不
一致的现象。
我们当时高唱保卫鄂豫皖苏区的口号,事实上,我们也动员了最大限度的力量,企图粉
碎这一次围剿。红四军是我们的主力,那时共有枪支九千余,新扩大的二十五军,约有五千
支枪,至于地方武装,在我们看来,只是辅助部队,类似白区的民团,只能担任游击任务,
我们共有八个独立团,和其他零星的独立连,约共有枪五千支。
我们自知力量薄弱,保卫苏区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绝不气馁,决心鼓起勇气,争取
胜利,从各方面发挥我们的力量,如加强地方武装,动员民众配合作战等等,都做得很起劲。
我们预先警告苏区人民,在四次围剿中,苏区可能暂时遭到侵犯,敌军飞机可能到处轰炸,
要求大家预为准备。
我们的力量这样薄弱,是经不起挫折的,任何挫折都会影响全盘计划,可是我们在霍邱
的第二十五军竟遭到空前的惨败,这实非我们始料所及。当年七月间,国民党徐庭瑶军开始
向霍廷进攻,目的似只在占领县城,以为进攻的据点。但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竟违背军委会
的命令,采取以主力防守县城的错误策略,使七十三师因之损失三分二。这对我们的整个局
势说来,无异是丧失了一条左臂。
我们的军事计划,邝继勋是知道的,我们注重在野外消灭敌军,不大计较一城一地的得
失,这点邝也赞成,但他大概有点胜利冲昏头脑了,因为自四月间奉命率部在苏家埠一带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