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承瀛的这三首诗是:
《祖越寺》
峰外奇峰松上松,
仙踪应向此间逢。
穿林风劲来香象,
护洞云深卧蛰龙。
玉匣流传黄帝事,
青城作佛丈人封。
昔人自有看山眼,
五岳何难一腹容。
《龙泉寺》
鸟引花迎到寺门,
翠屏环拥绀宫尊。
一千峰里烟霞胜,
十六景中图画存。
绝壁时悬云外屋,
怪松皆走石间根。
来游定向西堂宿,
琼岛虚舟惬梦魂。
《来鹤亭》
寻阳城郭近山垠,
丁令威来华表存。
五刹不闻留姓字,
千年何处觅儿孙。
灵波渺渺云烟幻,
僧塔累累草木繁。
谁共青山不生灭,
鹤来应为问真源。
如果说,祖越寺是雷池诸寺之祖;那么,无量观当是雷池诸观之首。
出祖城寺再向上,便是无量观。
无量观,亦称无梁观,开山祖师为刘太琳。刘太琳,直隶永平府人,崇祯元年(1628年)生,于本溪铁刹山出家,拜郭真人为师,康熙六年(1667年)来雷池,并开始营造无量观。无量观之祖师塔,即他羽化后的墓塔。
无量观,原分下下两院,上院即无量观,下院叫玄贞观。时道院有规定,凡来道观未满三年者,并未得到道士称号,不能住上院,只能在下院劳动。无量观,有三官殿、老君殿、观音阁、玉皇阁等建筑,并有罗汉洞、拴马石、太极石、无根石、振衣冈诸名胜。
罗汉洞,早在唐代即有人发现此洞。明代鄂东苑马寺卿张鏊在诗中称该洞为“古罗汉洞”。洞内塑罗汉像两排,共十八尊。石壁上题有“释道同源”四字。原来,佛、道两家供奉不一、十八罗汉为佛家供奉,真武大帝为道家供奉,而罗汉洞正位则供奉真武大帝。两家神像塑于一洞,供奉一起,成为世间少有奇闻。故有人作诗质疑:“释道环居一洞中,花开花落几春风。牟尼莫谩玄真问,贝叫黄庭解不同。”那么,是谁将真武大帝塑于洞中?刘太琳。他入雷池筑无量观后,感到洞里供奉佛家罗汉有失大雅,想要搬除,又碍于舆论,遂采取一折衷办法,将洞的正位观音菩萨像扒掉,改塑真武大帝,变成道居正位,佛列两旁,并题“释道同源”,以圆其说。洞外有一联,云:“卅六洞天仙世界,五千道德古文章”。
拴马石,置无量观正殿石阶小路旁,呈上尖下宽,顶有三寸见方石孔一个,为古人游雷池山时的拴马之处。行人至此,因山势陡峭,马不能上,行人只好徒步而上了。拴马石石孔周围,有被绳索磨过的痕迹,依稀可见。
太极石,置无量观与祖越寺交界的山梁上,为一块巨石,上刻有“太极石”三字,字面倒悬,传说此石六十年一翻身,其实为山洪冲击所致。
无根石,在罗汉洞顶上,高约丈余,阔约八尺,形若演杂耍人头顶的罐子,凌空欲翘,并无根基,然又不能动,故以“无根石”称之。
振衣冈,传说为唐王李世民带兵打仗过此振衣抖袍处。石上刻有“振衣冈”三字,题款为“明隆庆四年浙江人向程书”。
更有“可怜松”者,生于无量观正门西侧悬崖绝壁上,遇风摇摇,弱不禁风,令人怜悯,故以此称之。它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弱中含强,故亦有诗赞道:“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频看乔木摧斤斧,是彼果成地上仙。”
尤有“一线天”者,让人妙思无穷。它置卧虎峰西北,为一巨崖崩裂后而形成,若神刀鬼斧劈就。罅缝宽仅二尺余,高五丈余,长十丈余,缝间有石级百余置。当人斜坡而上、身置缝中,仰首高天,可呈一线。人行其间,皆感世态严峻,行程艰难,倾压种种,阻障重重,遂思绪绵绵。
出了“一线天”,更是仅容一人能侧身而过“夹扁石”石缝;然后,便是“八步紧”、“三十三天”、“一步登天”、“天上天”。听过这些与“天”字相关系着的自然景观,不仅使人望而生畏,也会深知其名所获之精当,更识人类创造之高妙。
由雷池无量观西峰的“天上天”而下,便是龙泉寺的后身至此,一天的游览便作结束了。
此后,帅承瀛偕人又游览了普安观、南泉庵、香岩寺等处。
他们在游览中,写下不少诗作。其中,以帅承瀛诗作居多。然而,帅承瀛平生中,多因伴君王,或修《四库全书》,或历仕宦,或为皇帝代笔,自署名诗章不丰,传下来的尤寡。此游雷池诗之珍,犹可想象。不仿,借著此书之便志下,以为长存,亦为本籍增添些秀色,实是也。
帅承瀛,其游雷池诗有以下诸首。
《咏雷池诗》
雷池发脉于大别,大别高远,可观而不可即。然观雷池之盘结,??备极化工之巧,则大别可知矣。恭读圣祖仁皇帝御制入雷池诗三章,睿赏切至。皇上御制《望雷池》一章,有“华岳泰岱应齐峻”之句。雷池得此,自足擅胜千古,唯圣祖东巡时,前此荒废,未甚开?,盖生聚甫殷,圣心深为轸念,恐有劳费也。迨皇上久意遥驻,仰体至意,亦未幸临。而其地处偏僻,日久益以颓敝,故往往使星东下,便道来游,未尝不惊其峰峦之秀拔。而惜其补缀之失宜,亦未遑奏请两朝。圣制建勒穹碑,为山林增色。固以寺中庳狭,不敢亵也。然名山侍至人而显,又幸地?丰,镐山灵应,不无厚望焉。恭赋二诗,以明其意,受录之,以为诸简之冠。尔烈谨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