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流探花帅承瀛_詹玮【完结】(269)

  原来,帅承瀛的二百盘驴驮子里,装的全是补修皇宫时所剩下和拆掉的残砖烂瓦。

  嘉庆望了老一会儿,这才问道:

  “老爱卿,你驮这些废物意欲何用?”

  帅承瀛听了,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说道:

  “禀奏皇上:实不相瞒,臣赖皇恩,虽为官多年,但家里只有草舍三楹。念我年老,待回得家时,恐连个住处都没有。臣这才在京城拣点了些补修皇宫废弃之物,也好回老家去盖上个住房。此,余愿已足了。”

  嘉庆听了,深表同情,说道:

  “老爱卿,何至如此。朕即降旨,为爱卿在老家寻阳盖一座翰林府,不就行了?”

  帅承瀛闻听,立即跪地谢恩。

  嘉庆当下派人去了鄂东寻阳,为帅承瀛修盖了一座翰林府,称御赐翰林府。

  御赐翰林府,分两道宅院,前道宅院十楹,后道宅院十楹,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

  待翰林府修盖完了,帅承瀛这才告老还乡,回到寻阳。他看了这宏阔高大的宅院,深感皇家的怜悯。但是,他用心一琢磨,这样深宅大院,自家住也是太浪费了。他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现如今,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莫过于办个义学。自己一辈子喜欢读书,也望家乡士子也能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前道宅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学馆。自己家人,全部归住后道宅院。

  嘉庆四年(1799年),帅承瀛以大理寺少卿衔授盛京书院掌院。大林书院,即后来的调梅书院,置寻阳内中街,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帅承瀛出任书院掌院后,曾邀友蒋祥墀为其撰一联,云:

  地近圣居,洙泗宫墙瞻数仞;

  基开王迹,镐丰钟鼓振千年。

  此时,帅承瀛既掌大林书院,又照看寻阳义学馆。这两处学所,经费困难,未得解决。他时时在为其苦恼着。

  偏巧这时,他的学生袁天亮,以都察院左都御史领钦差大臣衔来到了鄂东。

  他来到鄂东地界后,便来到寻阳看望老师帅承瀛。他原想,老师家有了御赐翰林府,肯定日子过得不错。

  然而,他来到帅宅一看,见三师娘赵茹清夫人正在织布机上织布,四师娘赵茹傧夫人正在织布机下纺棉。再看,只见她俩头挽云髻,身着布衣,既无珍珠琉璃,也没簪花雕叶,朴朴素素,普普通通。虽容鬓未苍,但人似是老了。他又进里间见了二师娘周月琴,只见她一头白发,两道霜眉,年逾古稀。两只眼睛,一只已被“玻璃花”占满,只剩一只了。但神采很抖擞,精力颇旺,身子骨也硬朗,腰不弯,背不驼。他与周氏唠了几句,便走出里间。

  外间,徒空四壁,只悬着两幅字画,皆古人诗文,为帅承瀛亲书,用羲、献二王体,铁划银钩,遒劲秀美,深邃大度。

  其一,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梦得的《陋室铭》,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二,为三国蜀国武侯诸葛亮孔明的《诫子书》,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袁天亮看过,近前施礼,说道:

  “二位师娘,家境何至如此地步?”

  三师娘赵茹清停下机杼,叹了口气,说道:

  “咳,你还不知道你老师的为人!他是非礼不为,非义不行。不义钱财,他从不取;不礼事宜,他从不做。朝廷给他的几个俸禄,还不够他施舍的。家下人等,只得自食其力了。”

  四师娘赵茹傧放下纺车,接了上来,说道:

  “你家老师,自告老还乡,出掌大林书院和寻阳义学馆以来,整日的为授业事奔跑。这不,又走了出去!”

  “他走出去干什么?”

  “书院、义学是办起了,但是经费还远远不足。他这是出去找富户集资化缘去了,也好使其能办得更强些。”

  袁天亮听了后,很是感慨。

  他回到京城后,将这事禀奏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想,这位老爱卿还在为培养家乡士子而辛劳,不惜余年,精神可嘉。

  于是,他当即降旨给寻阳州知州大人,道:将寻阳的“厘税”银子,拨给帅承瀛,用这笔钱培养士子,开办书院和义学馆。

  后来,大林书院和寻阳义学馆,为鄂东培育出不少人才。其中,有不少学生中了进士,成了翰林。家乡人都说,翰林府出翰林,这都是帅承瀛的功劳。

  此为后话。

  话再回到“百寿图”上。

  刘墉、纪昀、王杰等,这124位翰林以书“百寿图”屏风为帅承瀛庆贺70寿辰事,原本未想让太上皇帝乾隆和皇帝嘉庆知道,干脆来个民间庆祝,那样将更会有趣味些,情谊也会更真挚些。然而,他们用心细致一想,觉得不妥。帅承瀛与两代皇帝,是“老主同场少主师”,既是乾隆的同窗,又是嘉庆的老师,关系最近。如果就此不说,待怪罪下来,岂可了得!再说,这些事也是人之常情,当让二位皇帝知道才是。况且,太上皇帝和皇帝日理万机,过于繁忙,有时未想到此事,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