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那时候是在上小学,对于灯谜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是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姐姐却实在是好厉害,好多大人们都无法猜出的谜语她都能猜到。
望着那位姐姐手中手绢、转笔刀、饼干糖果那些奖品,当时的狂人只有羡慕的份,记得当时幼小的心灵曾经有个愿望:总有一天我要像这姐姐一样。
后来狂人慢慢长大,进了厂工作,偶然有次中秋厂工会举行了灯谜会,狂人终于拿到了早遗忘了的奖品。当年的那一幕流过心头,说真的,当时实在有种想哭的冲动。
3、关于对子。
第一次认识“对子”这个东西是小时侯看过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叫《翰林传奇》。电视剧的情节很简单,是说一个少年天才最终成长为一个翰林的故事。
如果现在叫狂人去看的话,恐怕狂人提不起什么兴趣,当时在当时,狂人是真的入了迷。别的不说,单是那些狂人从不曾接触过的对子就让狂人欣喜不已。
直到现在,狂人还清楚的记得里面的一些“名对”。如:登楼望南北,行路吃东西等。至于其它的经典桥段后来更是频频在港台电视电影中出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这段了。
从那时起,狂人便对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网络这种东西,狂人要想找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对子都是十分的困难。先不说狂人当时上的中学里的那“图书馆”整天处于关闭状态,即便是偶尔开门,当狂人通过种种规定进到那“图书馆”后,也只能看到一些“少儿读物”,想要找到对子,实在是不可能。
几经辛苦下,狂人终于找到一些诸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之类的对子,还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现在有了网络,狂人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寻找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可是要让狂人来对对子,那实在是难上加难啊。不过狂人虽然不行,但帅承瀛行的。
4、关于兰花。
前面狂人已经说过,狂人的童年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度过的。记得当年小学时每周六下午是大扫除,扫除结束以后总会约上三两玩伴,去领略大山的风情。
自然,也总会挖上几苗兰花带回家中精心浇灌了。
当时的兰花纯粹是一种观赏物品,而狂人也不清楚兰花的各种分类。可是当狂人在长大后了解了兰花的种种分类以后,却愕然发现,兰花已经成了一种经济作物了。这,也许是一种悲哀吧。
5、关于国画。
第一次见到国画是在我小舅舅的房间里。那是一幅宫装美人图,是我小舅舅自己画的。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幅画实在是很差劲,但是在当时的狂人眼里,那实在是精品。从来没有见过用毛笔画画的狂人当时几乎惊呆了。
记忆中,所有的画都是用水彩笔什么的画出来的,用毛笔还能画画?这是狂人当时的疑问。
疑问过后,狂人也开始尝试着用毛笔来作画,模仿的自然是小舅舅房间中的那幅宫装美人图了。
不过在狂人尝试了无数次以后,终于痛苦的发现,用毛笔画画实在好困难,只是勾勒一个脸型就让狂人大叫投降,从此认为狂人没有绘画天赋。
直到上了初中,狂人第一次接触到漫画以后,才从又找回一点点的自信。
不过这自信很快就崩塌了……
当后来有了条件逐渐了解到国画以后,狂人看着那些自己用钢笔临摹的漫画,实在是汗颜。
“这也能叫画?”这是狂人当时的想法。
说真的,狂人那时候的初中不像现在,大家都很天真,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选择。当时我们所谓的“漫画”不过就是画一下变形金刚里的人物,又或者画一下圣斗士里的那些斗士们。虽然勉强还能见人,但和国画比起来,狂人只能汗颜。
6、关于古典音乐。
音乐到底出自何时,狂人并不知道,也不敢去考证什么。不过作为人类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狂人自小对音乐就情有独衷。
真的好羡慕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以去学钢琴,学古筝……
在狂人的童年里,陪伴我长大的只有打土巴,弹玻璃球这样的活动。也许现在的孩子会羡慕我们那时的无忧无虑吧,但是狂人更羡慕现在的孩子们。
狂人小时候接触过的只有口琴和电子琴。而那架让无数人的电子琴狂人也没能在上面锻炼出什么高深的造诣来,会的,只能勉强算不是噪音的东西。
尽管如此,狂人对古典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喜爱。
听着现在的流行音乐,有的时候真的会想骂娘。如果这真的是发自心底深处的呐喊,狂人只想说呐喊的那人毛病了。
当然,狂人并不是想对现在的流行音乐诟病什么,毕竟里面还是有不少精品,比如屠洪刚的歌狂人就一直好喜欢。
可是和古典音乐比起来,现在的流行音乐实在不怎么地。
狂人学拉过二胡,搞鼓过琵琶,只是好可惜,都是偶一为之的事情。因为这些东西在现在来说实在是太少见了,狂人也只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在同学或朋友家见到他们的长辈会这些东西时顺便请教了一下而已。
常常为此感到悲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可是到了狂人这一辈,竟然没有几个人精于此道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