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利刃_五色神光【完结】(412)

  歼-6III 的主要特点是:继承歼-6II 的进气道设计;换装涡喷-6 甲发动机;减速伞舱从机腹移至垂尾根部;采用与歼-6 基本型相同的 3 门航炮配置;机翼则是最大改进之处,通过减小翼展,延长翼弦,减小了展弦比和相对厚度,机翼面积则增大 1.18 平方米。

  歼-6IIIG

  沈阳飞机厂针对歼-6III 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改进设计型号。1974 年 5 月开始研制,1975 年 8 月 1 日首飞成功。仅生产 2 架(*)原型机。后歼-6IIIG 的编号赋予按照该型号标准进行改进的歼-6III 飞机。

  歼-6IIIG的主要特点是:前机身长度比歼-6III 增加 375 毫米;航炮配置不变,但增加翼尖导弹挂架,可以挂装霹雳-2 号导弹;采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弹射座椅。

  歼-6IV

  歼-6IV 是沈阳飞机厂 1970 年开始设计的夜间截击型。1970 年 9 月首飞,1971~1974 年共生产 7 架。

  歼-6IV 主要特点是: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捕获面积增大;机头延长,按照歼-6 甲的模式布置分体式雷达;拆除机身航炮,仅保留两门翼根航炮;机翼采用歼-6III 的机翼;没有关于发动机的记载,但按常理推测应为涡喷-6甲。

  从改进特点看,歼-6IV 主要针对目标是夜间高空侦察机。但从产量和新歼-6 甲的出现看,歼-6IV 并未令空军满意。

  歼侦-6

  歼侦-6 属于战术侦察机,用于对浅近纵深、宽大正面目标进行照相侦察,获取战役战术情报。

  中国空军侦察航空兵当时多采用现役飞机改装的方式获得侦察平台。在 1953 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为米格-15,1956 年后增加了伊尔-28P。歼-6 服役后,以其高速度成为改装侦察机的首选。

  沈阳飞机厂改装出的第一批歼侦-6(中低空昼夜侦察型)于 1967 年 7 月并装备部队。根据部队要求,沈阳飞机厂继续改装歼侦-6 高空昼间侦察型。该型机 1971 年 4 月 2 日由刘建凡操纵完成首飞,后装备部队。1975 年,歼侦-6 高/中低空两用侦察型试飞成功并装备部队。(有资料称,上述 3 型改装机仍称歼-6??笔者注)

  1976 年 1 月,沈阳飞机厂按照上级指示开始研制全新的歼侦-6,而不是利用歼-6 机体作改装。新的歼侦-6 机体结构、系统设备原则上采用两用侦察型方案。1976 年 12 月歼侦-6 设计定型。

  歼侦-6 的主要特点是:保留歼-6 的基本设计,但在机腹下增加侦察设备舱(凸出机身外),以安装航空侦察相机;2 门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机身左下那门航炮。

  歼教-6

  歼教-6 是歼-6 系列的双座教练型。

  1966 年 10 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了歼教-6 改型方案。1967 年沈阳飞机厂投入试制工作。1970 年 11 月 6 日歼教-6 在王春友操纵下首飞成功。1973 年 11 月,歼教-6 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至 1986 年停产,总产量 634 架。

  歼教-6 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前风挡和座舱盖增高 80 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 40 毫米,后座椅提高 70 毫米,以改善后舱视界;风挡同时换成 34 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前机身自 9 号框前加长 375 毫米,以容纳增加的后舱;增加一套后舱设备和机内通话器;机头罩右上方装 3 型航空照相枪;增设全罗盘、信标机和无线电高度表;发动机仍采用较旧的涡喷-6;取消 2 门翼根航炮,只保留 1 门机身航炮;翼下有一对前伸挂梁,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器;后机身单腹鳍改为双腹鳍,补偿前机身加长和座舱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减速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

  歼教-6 主要用于歼-6、强-5 飞行员的高级飞行训练。在歼-7、歼-8 装备部队后,歼教-7 服役之前,歼教-6 还担负着对这两型飞机的飞行员训练任务??但由于气动特性差别太大,训练效果较差。1974~1975 年,空军螺旋事故严重,空军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于 1976 年 2 月 10 日至 12 月 4 日在 11 航校进行螺旋性能试飞,使用歼教-5、歼-6、歼教-6 飞机。但在随后进行的螺旋普及训练中,歼教-6 两次出现发动机断轴现象,即停止使用该机进行螺旋训练,以至该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BW-1

  BW-1,即“变稳 1 号”。中国第一代变稳机,歼教-6 用于科研试飞的重要改型。

  1980 年代,大陆航空工业开始涉足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领域。变稳机作为电传飞控系统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研制势在必行??当然,变稳机的作用不止于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确定变稳机平台时选择歼教-6。在当时来说,歼教-6 是唯一可用的双座超音速平台??歼教-7 至 1985 年才试飞成功。但在第一个变稳机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后,歼教-6 仍被选为变稳机平台,却令人有些疑惑:为何不选择性能更先进的歼教-7 呢?笔者推测,歼教-6 虽然老旧,但各种特性均已为我所掌握,这对于检验电传飞控系统是有利的;而歼教-7 性能虽好,且机翼特点更接近现代战机,但我们恰恰没有掌握三角翼飞机的尾旋特性(直至 1990 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理论)。

  1984 年事故后重新研制的变稳机就是 BW-1,该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 136 项。在外观上,BW-1 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9 年 4 月 22 日,BW-1 首飞成功。至当年 9 月 28 日,BW-1 完成全部闭环试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