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 3 月,六院召开了“动员落实歼9 飞机研制任务”会议,决定采用 V 方案,并提出力争 1969 年“十一”前把歼9 送上天,向国庆 20 周年献礼。由于 V 方案一些技术问题难于解决,加上国内生产不正常,V 方案一直搞不下去,于是六院指示停止了 V 方案的试制。
1969 年 2 月 3 日,六零一所决定抽出部分力量继续进行歼9 飞机的研制。1969 年 10 月 10 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决定研制歼9,并决定先试制两侧进气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歼9IV 方案。把试制工作安排在了一一二厂,要求 1971 年底上天。1969 年 10 月 30 日,三机部和六院军管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把歼9 试制任务定点在一三二厂(成都飞机公司)。
1970 年 5 月 4 日,六零一所抽出 300 多人到成都空军十三航校(后组建成六一一所),从事歼9 飞机的试制工作。1970 年 6月 9 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开会审查歼9 方案,要求“歼9 的机动性要好,活动半径 900-1,000 公里,重量 13 吨,使用过载8g,升限 25 公里,飞行马赫数 2.5。
1970 年 11 月,六院在西安召开厂,所领导干部会议。空军领导对正在研制中的歼9 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 25 太小,双 28 太高,应该是双 26,即最大使用马赫数 2.6,静升限 26 公里,最大使用表速 1,300 公里每小时”。
根据这一新要求,歼9 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最后选择了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可是工作一段后发现,升限指标太高,发动机性能达不到,歼9 飞机的研制工作又可能搁浅。
1975 年 1 月 10 日,三机部以(75)三院字 8 号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 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 9 的指标作些调整,即最大马赫数 2.5-2.6,升限 23 公里,最大爬升率 220 米每秒,基本航程 2,000 公里,作战半径大于 600 公里。
1975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国发(1975)34 号文,同意按调整后的指标继续研制歼9 飞机。
1975 年 12 月 23 日。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以(75)工办字 395 号文批准三机部上报的歼9 飞机研制实施计划。同意零批试制 5 架,1980 年首架上天,1983 年设计定型。并原则上同意到 1983 年拨给研制费 4 亿元。
1976 年初。六一一所进一步调整了歼9 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 方案,其特点是:鸭式布局,60 度三角翼。面积 50 平方米,鸭翼为 55 度三角翼,面积 2.58 平方米,固定安装角 3 度,机身长 18 米,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装一台 910 涡扇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 12,400 公斤。装 205 雷达,探测距离 60-70 公里,跟踪距离 45-52 公里。带两枚 PL-4 拦射导弹,最大有效射程 8 公里,导引头截获距离 18 公里。
1978 年,由于六一一所承担的歼7 大改(即歼7III)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 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 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 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机体研制费约 2,122 万元。
但歼8 的研制工作并没有停下来。根据最初的战术技木要求,歼8 飞机本来就是全天候的。但歼8 拟装用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新雷达的研制工作动手较晚,赶不上歼8 的研制进度,于是上级决定歼8 飞机分两步设计定型。第一步按直流供电装测距器的“白天型飞机”定型,第二步再按交流供电装新雷达的“全天候型飞机”定型。1979 年 12 月 31 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 设计定型,1980 年 3 月 2 日,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以(80)军定字第 40 号文批准。1986 年 2 月 20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 白天型飞机生产定型。
中国在下一代主力歼击机选择上,本着务实,求稳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歼8 路线。虽然一开始时该方案仅仅是米格-21 的简单放大,性能也并不出众,但经过后来的不断改进,在技术指标上具备了三代机的水平,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成功的歼击机。而歼9 设计思想前卫,在设计性能上无疑是大大超越了歼8 方案,但是在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屡屡不断,研制工作很难进行。所以在这个事关祖国命运的重大抉择上,选择了歼8 这个渐改方案显然是正确的,而歼9的研制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技术,并在后来成功地运用于歼8 的研制开发中。
在此之后,歼8II 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今天闻名遐迩的歼8 系列重型歼击机。并作为我国的主力歼击机,承担起构架我伟大国土防空圈的重任。
一、实战的需要
1960年末至1961年春,为了缓解与美国对峙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赫鲁晓夫向中
国表达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意愿,自1959年来一度剑拔弩张的中苏关系稍见好转,虽然两国在1961年秋苏共召开22大时便因中国反对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闹翻并彻底决裂。但对中国空军而言,这段为时不到一年的“二次蜜月”却给他们送来了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直接从苏联引进的12架米格21战斗机开始以“歼击7型”战斗机的编号加入中国空军服役。而当时它最主要的作战对象便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高空性能时常游弋于中国上空的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