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架J-10B以最快速度完成转向。机头重新朝向日本战斗机,随后12架J-10B的火控雷达以“火力引导模式”分别照射了24架F-15C。
带有特殊信号地磁波以光速撞上日本战斗机。再反射回来。被正在逼近日本战斗机的“霹雳14”导弹的导引头截获。激活了导弹的控制系统。“霹雳14”导弹上的主动雷达随即开始工作。搜寻到符合特征信息的目标后立即转为跟踪锁定模式。引导导弹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J-10B机群没再转向。而冲向了日本机群。
日本战斗机肯定会在最后关头拼死一搏。将AIM-120导弹设定为惯性+主动雷达攻击模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射导弹。
果不其然,J-10B机群转向后不到15秒。雷达告警机就响了起来。
“梁哥,雷达警报。”
“听到了。”
“10秒到了。日本战斗机肯定发射了导弹。”
“密切注意敌机编队。”
“盯着的……敌机编队散开……一架敌机被导弹击中……第二架……”
“各机注意。跟随长机加速前进!”梁国翔一点都不兴奋。因为战斗刚开始。
12架J-10B同时打开加力燃烧室。在沉闷的音爆声中突破音障。以更快的速度逼近日本机群。
AIM-120采用惯性+主动雷达攻击模式时。飞行员必须提前设定导弹从惯性飞行阶段进入自主攻击阶段地时间。可以说。是效率最低的攻击模式。如果目标的航向、速度、高度等状态发生变化。导弹都会失的。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美国的设计人员为AIM-120添了一项性能。即载机在发射导弹之后。可以用无线电指令调整导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的时间。导弹的攻击方式变成惯性+无线电指令+主动雷达。
日本机群被导弹打散后。别说引导导弹。恐怕连J-10B机群在哪都搞不清楚。
“梁哥。17架敌机被击落。我们发射的导弹打掉了2架。”
“听到了。”梁国翔微微一笑,“以小队模式歼灭残敌,老朱,你干掉多少?”
“不多。才3架。
“狗日的!”狄泊清低声咒骂了一句。
“各小队分散攻击。别放跑一个小鬼子!”开始还很平静地梁国翔顿时激动了起来。
“梁哥。老朱有5个战果了。我们可不能手软。”
“盯紧屏幕。别让小鬼子溜掉!”
因为在夜间交战。以必须依靠战斗机上的传感与探测器才能发现附近地敌机,飞行员的肉眼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分4个小队的12架J-10B分头追击四散逃跑的日本战斗机。
对梁国翔来说这一场没有多少悬念的战斗。此时的日本空中自卫队恐怕连一年前的印度空军都比上。至少Su-30MKI的出色格空战能力能让驾驶J-10B的梁国翔使出浑身数解。老掉牙的F-15C根本不是J-10B的对手!
第88章 开门红
J-10B机群砍瓜切菜般的收拾第一个F-15机群时。第二场空战打响了。
登场的仍然是海军航空兵。只不过J-10B换成了J-13。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的仍然是24架F-15C战斗机。
此时。空军与海航战术做了调整。
按照预先制订的作战计划。海航的J-13重型战斗机中队为东海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主要任务是高速截击日本攻击机群。
第一轮冲突结束后。海军航空兵总结了经验教训。
如果按照以往的战术。防空战斗机很难对F-22J掩护的攻击机群构成威胁。东海舰队遭受第一次攻击时。担任防空任务的战斗机中队在攻击F-2群前被F-22J击落一大半。导致拦截失败。第二次交手时。海航出动更多的防空战斗机。在拥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还得用“堵枪眼”的方法对付F-2机群。最终仍然有7架战斗机被F-22J击落。
要想在短期内弥补技术短板明显不可能。只能在战术上想办法。
海航想到的就是“空高速截击”。
J-13最大飞行速度2.35马赫。F-22J的最大飞行速度仅有1.8马赫。最大升限方面。J-13比F-22J多出了3000米。具体战术是:J-13群在15000米高空待命。预警机发现敌机群后。J-13即加速爬升。在18000米高度上2马赫以上的速度逼近敌机群。距离敌机群100到80千米转为俯冲。在5000米高度上减速发射导弹。最后加速爬高摆脱肯定出现的F-22J。
推导这套战术时海航假设了几个前提条件。比如日本机群没有得到预警机支持、F-22J在超低空掩护击机群、担负攻击任务的敌机用雷达搜索海面战舰等。
虽然战争不可能按照某一方的意愿展开。但是在当时。海航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情况确实与预料的有很大出入,J-13遭遇地不是攻击机群而是战斗机群。
与前两次攻击东海舰队时不同。日本空中自卫队不但没有派F-22J为攻击机群护航。还没有采取“声东击西”地战术。
日本空中自卫队采取了最简单的战术,24架F-15C前出护航,36架F-2紧随其后。
这还不算什么。日本机群从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后。没有避开中国预警机的监视范围,以最佳航线逼近海东舰队,而是直接杀了过来。
或许。日本空中自卫队认为偷袭能够取的成功。才选择了最短航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