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采用电磁弹射器之后。“共和国”号地作战能力超过了英国海军地“伊丽莎白女王”号与法国海军地“戴高乐”号航母。比俄罗斯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强大一倍以上。但是受到排水量地限制。总体作战能力只有“尼米兹”级航母地一半。
从近期看。“共和国”号足以满足国家战略地需要。问题是。航母不是一般地武器装备。不但建造费用居各类武器之首。全寿命服役时间在40年以上。很多国家地航母甚至服役了60年。
40年之后,“共和国”号还能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地,别说40年,20年之后“共和国”号就必将落伍。
2014年,英常徽在提交给纪佑国的《海军远景发展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到,共和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建造排水量在7万吨以上,载机数量超过75架的大型攻击航母。
这份报告让英常徽成为了“共和国的马汉”。
纪佑国在同年批准了新式航母的前期研究与设计工作,只是没有批准建造计划。虽然通过分析从俄罗斯购买地“瓦良格”号,设计与建造“共和国”号,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航母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但是在当时地情况下,共和国既没有需要,也没有能力建造大型攻击航母。
直到2015年底,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纪佑国才批准为建造大型航母做准备。这次,发挥关键作用的仍然是英常徽。
远征印度洋地特混舰队在实战中暴露出太多的问题,原因无二,没有航母——特别是能够确保制空权地大型航母——特混舰队的作战行动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特混舰队一直在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内活动,无法深入远海。
对付印度西部舰队的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海军航空兵的重型战斗机不得不飞行数千千米,前后三次空中加油,仅动员的加油机就有12架之多,对同时展开的空中打击行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主要制海力量的特混舰队不但没有成为主攻力量,还扮演了“被保护者”的角色。如果有一艘攻击航母,结果将完全不同。
对付印度海军尚且如此,对付更强大的敌人,结果会怎么样?
这份由英常徽牵头,由海军上百名在役与退役将领联合发起,名为《共和国未来海军》的报告直接催生了共和国的第二级航母,也是共和国第一级大型攻击航母。
纪佑国在此时批准大型攻击航母的研制工作,也不仅仅因为一份军方的报告。从国力上讲,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共和国经济再次步入快车道,有足够的国力支持建造大型攻击航母。
从技术上讲,随着第二期研究展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将陆续投入使用。
从国际环境讲,第四次印巴战争拉开了共和国参与国际争端的序幕,从此开始,共和国将逐步解决与周边各国的边境划分与领土纠纷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展开竞争。
从政治上讲,在“共和国”号服役前,共和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国力不及共和国三分之一的俄罗斯都在21世纪初提出,在20年之内分别为太平洋舰队与北方舰队建造3艘大型攻击航母。英国计划建造三艘大中型航母,即“伊丽莎白女王”号、“威尔士亲王”号与“安森公爵”号。法国批准了PA2与PA3两艘航母地建造计划。美国在建造了CVN78后,先后批准了CVN79与CVN80建造计划。共和国作为得到公认的世界强国,建造大型攻击航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支强大地海军既是解决争端的重要力量,又是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必要筹码。
在潘云生提供的资料中,被命名为“中华”级的大型攻击航母计划建造3艘,标准排水量超过750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85000,标准载机数量75架、最大载机数量90架,动力系统为聚变核反应堆,全电动推进。
关键技术是作为动力的聚变核反应堆。第一座商用聚变核电站地运行测试还未结束,要让聚变核反应堆上舰,关键就是小型化技术。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第一座舰用聚变反应堆将在2018年之前研制成功。因为航母的建造周期较长,所以“中华”级航母地开工时间订在2017年年底。
除了应用到航母上,聚变核反应堆还能应用到潜艇上。
相对而言,海军司令英常徽对潜艇的重视程度远如水面战舰。“剑鱼”号性能出众,却因为造价过于昂贵,只建造了一艘。直到2015年底,海军才批准了3艘第二代全电动潜艇的建造计划。
要想解决造价问题,还得在聚变核反应堆的小型化工作上下功夫。只有装备了聚变核反应堆地潜艇才真正具备“无限潜航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剑鱼”号的性能缺陷。
按照海军规划,配备聚变核反应堆的“核潜艇”将与“中华”级航母同时开工。
除了航母与潜艇,海军其他水面舰艇也是新技术的“受益者”。
第一艘“柴电混合推进”型多用途驱逐舰已经开工建造。主动力为大型柴油机,主推进器为2台超导电动泵喷射器,最大速度超过45节。海军还计划在该型驱逐舰上装备电磁炮,使其具备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