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清宫的禁忌_诗梵【完结】(134)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军攻占南京,多尔衮即遣使谕令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

  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降清的龌龊汉官起了一定的恶劣作用,最无耻是,就是上面提到的孙之獬,孙之獬在明末清初官场上声名狼藉,一度名列魏忠贤逆党。清兵入京后,他为投靠新主子,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为了表示他效忠满清之诚。“于众人未剃发之前,即行剃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将良骐《东华录》卷五)并迅速上奏清廷,谄媚满洲统治者。据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云:“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1647年六月,山东谢迁领导的反清义军攻破淄川,擒获孙之獬,深恨其无耻,用锥子遍刺其身,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尔贪一官,编天下人之发,今我为汝种发!” 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义军将其口缝上,凌迟、肢解而死,还把他在城中的孙子、曾孙杀个精光!民愤之大,于此可见!

  是否由此就可以说,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是因为孙之獬而来呢?不是!“剃发易服” 本来就是满清王朝既定的“国策”,有没有人出面“奏请”,头发也是要剃的、衣冠也是要换的,只是推行的方式和策略而已。而且这一切,依据满清的统治实力而变化。清廷“定鼎燕京”之后,当时还没有占据全中国的野心,多尔衮下令剃发,有人认为这使得“南人闻风警畏,非一统之策也” 多尔衮说“何言一统?但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耳。”可见,对于能否一统天下,满洲贵族这时还没有把把握,在等待局势变化。清军占领南京之后,满洲贵族才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这从“剃发、易服”令的推行就可以看出来。“定鼎燕京”之后下达的剃发令遭到汉人的激烈反对,连吴三桂也极力要求罢除剃发令。这个时候,清廷还担心自己立足未稳,害怕丧失人心,激成兵变、民变,所以暂时罢剃。多尔衮发一纸诏书敷衍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一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自此之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上同)清军占领南京之后,认为统一天下已成必然之势,民族征服者的狰狞面目就露出来了!这回,多尔衮也不管汉人愿不愿意了,反正是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传旨叫官民尽皆剃头”“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上同)措辞非常严厉,结果自然是激起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清廷的惟一手段,就是谴兵四处疯狂屠杀。满清王朝的辫子、衣冠就此在血泊中固定下来。

  孙之獬的谄媚之举无疑符合满清贵族的征服、奴化策略,但它悖逆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感情,因而招致了汉人的刻骨仇恨!而满清统治者在推行这一政策的野蛮、残暴、愚昧、荒谬、落后、***,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至于孙之懈,不过是臣服在满洲贵族脚下之一小小降臣,贱竖仆役之类,不足道耳,何谈参与军政大计?即使果真孙之懈上疏奏请剃发,也不过正中满洲贵族的下怀,他们正急切巴望着有这样的汉族降臣出面“奏请”,也好封汉人的口,让其“国策”推行起来更加“名正言顺”而已!道理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愿意保留汉族的习俗,避免汉人因发式、衣冠的差异引发“华夷之辩”,产生“亡国之痛”,进而起来“驱除胡虏”。使自己重蹈蒙古人的覆辙。所以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执行的是如此的残酷、血 腥而又坚决、彻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