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雪中送炭?这就叫雪中送炭绝对的雪中送炭不光送炭还送姜糖水。这些饥寒交迫被冻的奄奄一息的苏军官兵,现在别说抵抗,就是连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们嘴里能发出唯一的声音就是,“哒、哒、哒”上牙磕下牙的声音。
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播出的公告后,那真是穿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有救了终于有救了”此时,你再让这些冻得意识模糊的苏军官兵喊出来这些感激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喊出来了。他们只能在模糊的意识中暗暗的想着:“爹啊,中国人你们就是我亲爹天大地大不如中国人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这些中国人民解放军亲”
苏军中那些身体强壮还能动的人,把那些冻得不能再动的人,抬上了一辆辆开到眼前的中国军队的军用卡车上。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相互依偎着,缩着脖,端着肩,弯着腰,顶着风,冒着雪,艰难的向着那光明,向着那温暖的第78号里程碑方向集结,没有什么力量大于对生命的渴望。
在78号里程碑公路的下面,一块凹地里,一所所用树干为骨架上面搭着苫布,四周也是用苫布围着的临时帐篷,中间是用汽油桶制作的临时火炉上,架着大号的行军锅,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姜红糖水。
一群群冻得浑身发抖的苏军俘虏走进这充满蒸汽的帐篷中,坐在四周的干草上,用那颤抖的双手捧着铁皮水杯,把那热汽腾腾的姜糖水迫不及待的倒进那不断发抖不听使唤的嘴里。
这人间最为甘甜的天堂之水,是能让这些在寒冷中被冻僵了的人们迅速舒缓过来,从里到外感到温暖的饮料。
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惬意的呢?
一部分缓过来一些的苏军俘虏,脱下人造革的军靴,用火烤着那冻得硬邦邦得包脚布。整个帐篷弥漫着让人感到窒息的臭气。
中**人对这些苏军战俘同志们想的很周到,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几个冻伤帐篷,在那里的地上埋放着一排排由半个汽油桶制作的复温池,里面放着温水,让那些冻伤手脚的苏军官兵坐在四周把手脚放在温水里面快速的复温。
【第二百四十章 特种作战】
由中苏两军医务人员组成的联合野战医院,对苏联官兵进行治疗和抢救,宛如是两只友军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一切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但大部分对苏军伤员的治疗方案是由苏军的军医制定和实施的,这里有个责任问题,因为这次冻伤的真是太多了,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需要进行截肢的。
如果要是被苏联反咬一口,说你虐俘那可不有口南辨。
在战俘营中,充当护理人员的当然是苏军的卫生兵和那些健康的苏军官兵。
这些后来在外面冻得半死的苏军俘虏,来到这个临时的战俘营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傻*。那些充当护理人员健康的苏军官兵,是多么的聪明,要怎么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呢,这些人早早的就主动向中国人投降了,免除了自己这冰冻之灾,不但少遭罪,保持个好身板,还都整个小领导当。
这些临时的帐篷就是他们这些聪明人和在艾波尔卡斯克村被俘的一营以及防空连官兵的杰作。而且这些人的一部分先入为主,理所当然的成了这里的“领导”。有不服的吗?他们的领导地位可是经过中国同志授权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各个战场的苏军俘虏很快的被转移到后方,由远东兵团专门的战俘管理机构对其接收,进行专业管理。
中国对苏军的战俘管理也很特别,不是按原来在苏军的军衔,官兵分管。而是按苏联各个民族进行划分的连、排,班。人少的一些少数民族,就由几个少数民族凑成一个排或一个连,中国同志说了,这样是为了他们的民族解放和减少俄罗斯民族官兵对他们这些少数民族的官兵进行种族歧视。中国这一管理举措深得苏联少数民族官兵的一致拥护。
看看这些中国同志想的多么周到。
对于苏联战俘的管理相对来说要比管理美国战俘简单的多,也好管理的多。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一个差不多的体制,有着共同政治信仰的背景,在这种制度下,人没有那么多的个性和人权,有的只是更多的服从强权的意志。
这里没有信仰和主义之争,大家彼此都是**的信仰者,都是**同志,很容易沟通和理解,所以绝大部分苏联战俘感到和在自己的军营一样,很多方面要好于在苏军的军营。所不同的是自己的连级以上的首长换成了中国同志。不过这些中国同志要比原来的俄罗斯的长官好得多,也人性化很多。这样这些苏军战俘和中国的管理人员同志长,同志短的,不把自己当外人,相处的其乐融融。
当然对苏军战俘的特别管理是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的。
在中国全面展开收复自己被占领土的中苏边界战争时,一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特种作战也悄然的展开了。
伯力,也就是1893年被沙俄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市,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现在已成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和边疆区首府所在地,苏联远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远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城市的中心地区和中国版图“鸡嘴”的尖部仅有20多公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