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被打败的希特勒的将军正在撰写回忆录。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向全世界大谈其作战本领。为自己的失败辩护,隐瞒他们使德国人民遭受灾难的真相。曼施泰因和其他人竭力要证明,他们在战争中使部队很少流血。冯·施韦林中将偶然留下的下面的一份文件,讲的正是这个问题:
步兵第30军军长
炮兵将军事弗雷特·皮科先生:
除1944年1月19日的电报外,我再补充以下的内容。
在最高统帅部的几个通报中,三次提到:去年夏天,在米乌斯河、顿涅茨和扎波罗热的几次大的接连不断的防御战期间,我师曾三次遭受重大的损失。在这些战斗中,我师损失了19,411人,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的战斗编制(步兵),我师三次遭到全歼。
尽管如此,我师动用自己的预备队,并且在得到补充以后,仍保持着战斗力。
但是,在经过争夺扎波罗热的几次战斗以后,我师的战斗编制和战斗力,尤其是步兵的战斗编制和战斗力,不可能再恢复了。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在这个时期,即从1943年10月10日起,我师未经休整又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西南地域开始了战斗。从1943年10月10日至1944年1月14日,我师又有5120人伤亡,失踪和生病。
我师参加了从去年10月20日起到11月2日在古利亚伊一波列以北地域的几次战斗;从11月11日起到11月30日在纳扎罗夫斯克以南地域参加了战斗;从今年1月10日起至1月14日,参加了争夺新尼古拉耶夫卡(尼古拉耶夫卡)的战斗。
整个师从去年战斗开始起,伤亡人数至少相当于6次全军覆没。
我师元气大伤。我师步兵的素质不如目前一般的步兵分队,承认这点是痛苦的,但这是事实。
摩托化第16师师长
冯·施韦林伯爵
1944年1月21日于师指挥所
上述文件是1944年1月21日书写并向步兵第30军军长报告的,当时我们的部队在尼古拉耶夫卡(旧称新尼古拉耶夫卡)地域,还没有对它进行1944年1月底和2月初那样的毁灭性的突击。既然上述文件说摩托化第16师已六次被歼,那么,我们在1月底和2月初对它实施进攻以后,摩托化第16师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它又补充了许多炮灰,投入新的战斗。
3月6日,近卫第8集团军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突破纵深达12公里,正面达18公里。部队前出至泽廖诺耶、新马林诺夫卡、喀山科夫卡、安诺夫卡、乌克兰卡、泽廖内盖、韦肖雷伊斯塔夫地区。
这样一来,就为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进入敌人已被清除干净的突破口,作好了准备。
3月6日,方面军司令员命令普利耶夫进入突破口。20时30分,普利耶夫将军的集群开始通过近卫第8集团军的战斗队形。
由于近卫第8集团军和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沿着新布格——尼古拉耶夫铁路急速而深入地插入,在3月10日日终前,就使敌人处于几乎完全被合围的态势。希特勒分子打算在西面突围,在3月11日前,他们组织了一个由第17、第125、第302步兵师和大量坦克组成的突围集团,并开始在西面和西北方向对新波尔塔夫卡和普里沃利诺耶实施突围。
为了加强近卫第8集团军的右翼,方面军司令员将E·I·普希金坦克兵中将指挥的坦克第23军配属给我们。该军集结在泽廖内盖、巴什坦卡、舍夫琴科。
坦克刚刚向指定地点接近……我们同它保持着无线电联络。我们用简短的信号小心翼翼地对话,目的是使德国人无法从无线电截听中猜到我们在调动一个军。突然,无线电用明码宣布:普希金被打死了……中将、军长,被敌人歼击机扔下的炸弹弹片打死。第23坦克军军长……我俩经常在同一战线,同一司令部的掩蔽所或指挥所里见面。
有人说,你在战争中早已做了死的准备。不,这话不对!
可是,这个军该怎么办呢?它接到的任务只是集结,还没有向它布置战斗任务。又不能通过无线电向它布置。
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用波—2飞机把近卫第8集团军装甲兵司令员马特维·格里戈里耶维奇·魏因鲁布将军从特罗伊茨科—萨弗罗诺沃地域送往巴什坦卡。他的任务是:去指挥处在集团军第二梯队位置上的坦克军;同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兵集群的部队以及近卫步兵第28军各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阻止敌人穿过新布格—尼古拉耶夫铁路向西突围;对敌人想突入西面的各种尝试都要实施反突击将其击退。一个小时以后,魏因鲁布动身起飞了。过了三个小时,我收到了他顺利着陆和到达坦克第23军司令部的密语电报。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敌人每次发动的新的反冲击,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希特勒统帅部竭力想使部队在新波尔塔夫卡、巴什坦卡和巴尔马舍沃方向突出合围;敌人的主力分两个集群集结在两个地域,即由5—6个师组成的北集群,由3—4个师组成的南集群。
我们非常担心敌人占领新波尔塔夫卡,那里设有军械库。这个军械库座落在新波尔塔夫卡车站到弗拉基米罗夫卡的一段铁路支线上。一旦敌人从这个军械库得到弹药补充后,就会在火力上占了优势,因为我们的弹药已经快消耗完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