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 《剑南惊变永贞难》作者:千里行风【完结】
从唐顺宗即位到暴病而亡仅仅一百余天,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百余天中发生了一场激变——史称“永贞革新”。它上承安史之乱,下启朋党之争,中历藩镇割据,因而成为唐王朝重要的转折点。但是,为什么史书上记述甚少?为什么在提及顺宗死因和变法大臣王叔文最终命运时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剑南节度使韦皋手握重兵,坐镇一方,为什么恰巧于此年暴卒?那个身份不明的绯衣人究竟是谁?何人才是真正的西川内线?在这风雨如晦、波诡云谲的变法之夜,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会为此次革新做出怎样的拼死一搏呢?谜底尽在书中,敬请期待……
故事缘起
更新时间2010-7-1 11:30:51 字数:1206
历朝历代发展至中期,难免弊政堆叠,动荡频仍,奸人弄权,民不聊生,我们一向推崇并引以为豪的大唐王朝自然也难成例外。安史之乱后,唐挥别了盛世,走向了衰落,行至德宗时期,各种矛盾更是愈演愈烈:藩镇、宦官、贪污、民变……二十六年!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却政绩乏然,非但如此,他姑息藩镇,重用宦臣,疏离内阁,横征暴敛,责令各地广为进献。即位二十六年后,德宗李适走完了骄奢刚愎的一生,把一个烂摊子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李诵,他就是唐顺宗。
顺宗为太子时,就与王叔文、王伾两位翰林畅谈过肃清时弊,重振朝野的长策,时为棋待诏翰林的王叔文提出了革新变法的策略:惩治五坊小儿、减免租税徭役、收回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即皇家禁卫神策军军权)、削弱藩镇势力并逐步使其听命于中央,当时还是太子的顺宗深以为然,并决计登基后厉行变法,以重现盛世气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诵在德宗弥留之际突然喑哑难言,行动不便,照现在来看,应该是中风不语,在王叔文等人的搀扶之下,太子李诵即位称制,史称唐顺宗。唐顺宗在位仅半年,却推行了唐朝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一次变法革新——“永贞革新”(唐顺宗年号为永贞)。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为变法中坚,力行新政,矢志不渝,数月之内,出台多部新法,百姓无不拍手称赞,但是,对于旧势力利益的冲击也同样收到了更为猛烈的反作用力……进入五月,唐顺宗病情越来越重,很快便无法听政,这对于新政一派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而后,宦官俱文珍等人控制了顺宗,收服了太子李纯,使之听任于自己,又与一干守旧大臣及藩镇节度使联合起来,对新政一派实行了疯狂的报复!困兽犹斗,何况这般为社稷苍生蹈死不避的激昂慷慨之士!
欧阳修的《新唐书》主要采用了韩愈撰《顺宗实录》,然而韩愈为守旧派大臣,全力打压变法势力,其记述自然不足以全信。然而,从众目睽睽的事件中,我们可以进行推理分析,甚至可以做些合理的演绎。读史的时候就很是奇怪:在俱文珍忙前忙后,准备对付革新大臣之时,王叔文等人难道就坐等其来,束手待毙吗?当然不会。权倾一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死了?这和藩镇新政有什么联系?肯定有关系。俱文珍矫诏削去王叔文翰林一职,相当于罢免了王叔文内相的权利,而此后,韩愈却说,王叔文似有归附俱文珍、放弃新政之意?哈,真要是那样,就不会有为变法新政死难的“二王”,以及被流配外放的“八司马”了。
《剑南惊变永贞难》大体上,应该算作带有悬疑推理色彩的正史演义小说,至少写作的时候一直是秉承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据理推出,合理演绎”的标准。呵呵,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宣传吧。那么,闲言少叙,行风也少作矜夸,我们的故事就从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的五月,王叔文被削去翰林之职说起……
第一章俱文珍矫诏夺相权 王叔文剑南行险招
更新时间2010-6-2 20:40:40 字数:3388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五月末,暮,禁中翰林院内,院内僚属均已各自还家,唯王伾、王叔文叔侄二人对坐屋中沉默不语。今日王叔文在内廷的最后一日,辰牌时分宦官俱文珍带一干阉党前来宣诏,革除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并不得擅入禁中。二王心如明镜:此乃俱文珍等人趁皇帝病重矫诏行事,心中不平但又不得不领命。
“叔文,咱们下一步怎么办呢?”王伾打破沉默,突然发问。
王叔文木讷地摇摇头:“容我再想想。”
王叔文清楚:此番失去翰林学士之职,就意味着自己无法入内廷、领圣命,俱文珍挟制皇帝,韦执谊又是一个明哲保身之辈,单靠叔父王伾一人之力恐难以应对,由此一来,新政便再难继续下去,何谈除宦官、收兵权?匡扶大唐更遥遥不可及了。
止悲住思,毕竟是法家之士,怎能在局势未定之时就萌生退意?王叔文呷了一口茶提提精神,对王伾说:“我们当初新政的目的有二,一是除宦官,二是削藩镇,现在皇帝意识不清,喑哑难言,为宦官所制,我们不如绕过这一层,直接进行第二步,如何?”
“哦?怎么个绕法?”
“借兵权,图削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