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清军多尔衮、豪格分守于东西石门。二十九日,杨国柱率先出战,不幸阵亡,明军先折头阵。八月二日,又是一场血战,祖大寿也从城里杀出,敌三道重围攻其二,清军伤亡甚众。
整个八月上旬,双方数度交战,互有杀伤,渐呈胶着之态,但明军数量占优,拼劲也足,攻势甚猛,清军渐渐招架不住,几有失败之险,多尔衮非常担心,多次派人回沈阳请援。
皇太极本打算十一日赴援,但因流鼻血,加上最心爱妃子海兰珠病危,缓了三日,十四日血未止即出发,疾驰六百里,十八日到达锦州城北五十里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至此,松锦之战已从锦州解围战一跃而为明清两国的战略大决战了,大清也是举国而来,成败在此一搏。
说到这,突然间想到,既然非要把这一战拔高到如此程度,崇祯同志何不像皇太极一样,亲临前线?打不好仗,也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呀,起码各镇将领也会听主帅言,最后拼死一战,而不是四处逃散了。乱想,真是乱想了,崇祯哪会干这样的事,况且就是干了,也是瞎指挥一气,还不如不干呢。
再说皇太极,当时可是带病出征,途中颈下自承以碗,行三日鼻血方止,既见形势何等紧迫,又现出色领袖关键时的英雄本色。
抵达前线后,他立即发现洪承畴排兵布阵的一个致命错误,大军密集于松山,却未在松杏之间留一兵一卒,即驻营其间,浚濠筑垣以断明军后路,使其想退不能退,后勤想供也供不上来。
明军见此阵势大惧,二十、二十一两日主动出击未果,屯积于笔架山的大批粮草又被清军夺了去,军心已然动摇。
二十一日晚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洪承畴先动员再倾力一战,以期置之死地而后生,但诸将大都已怀去志,哪还听得去哟,监军张若麒也反对,只好又改为突围,留曹变蛟、王廷臣守松山(还有辽东巡抚丘民仰),其余回宁远就食,携粮归来后再战。
本来各军约定好时间有序突围,未成想会议刚结束,大同总兵王朴便率众先跑,其他也慌忙跟进,乱成了一锅粥,与溃逃没啥两样了。唉,精锐都这样,明军焉能不败?还是让我们记住所有留下的将士吧,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曹、王、丘也是英勇就义,没有像洪承畴、祖大寿那样屈膝变节。
且说皇太极早已派兵在各要道等着呢,南逃明军全部遭到截击,兵溃如山倒,惨不忍睹。明军先后被斩杀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余人,损失战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另外赴海死者以数万计,逃回后方的仅三万余人。(见《明清史料》)
洪承畴呢?救祖大寿不成,反成了第二个祖大寿,一个困守松山,一个继续被围锦州,仍然坚持了半年,不容易了。其间崇祯想再组援军而不能,与清谈判又那个熊样(下文细表),时机一再错过,结局已然注定。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后降清。三月八日,祖大寿出降,坚守近两年的锦州陷落。随之,塔山于四月初九日,杏山于四月二十二日,也相继被清军攻陷。松锦大战历时两年,终以明军完败告终。
一场本不会发生的战争,最后演变成了终极PK,大明一败涂地,输得体无完肤,从此走向亡国。为什么会这样?责任究竟在谁?
主帅洪承畴当然脱不了干系。大决战开始后,全军集于松山形成合力,以期迅速解围锦州,同时也防人家像萨儿浒大战一样,把你各个击破,没啥错呀?
问题是相持了二十天,目标未实现,粮草已不多,就算未料到皇太极能迅速增援,也该考虑拨点兵力驻于松杏之间的长岭山,完善攻防体系,加强前后接应,确保后勤保障畅通无阻,更要防备孤军深入被人家断后路呀。
洪承畴不是很持重的吗?起初还准备持久战呢,又是实战中打出的名帅,纵然没有与头等高手过过招,剿李自成的老经验又不合适宜了,但既然面对的是强中强、高中高,就更应该慎之又慎呀?怎么会犯常识错误?就连大同监军张斗都建议驻一军长岭山,结果被他“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耶”否决掉了。(谈迁《国榷》)
再看诸将,前面几战打得还不错,可决战之即,形势不利,就灰心丧气,主帅的命令也不听,以逃跑为上了,看看最后的惨局,还不如像老洪希望的那样,孤注一掷,与敌全力一战,说不定真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明军战斗力这一次表现得可是很不错的。
还有位居中枢的陈新甲,兵部尚书呢就这水平,与后来议和一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连多讲的劲都没有了。监军张若麒,更不用讲了吧。
反观人家,最高统帅皇太极能迅速适时地掌控大局果断决策,将更猛、士更强、心更齐,围锦清军一度危急也能坚守等待援军,点点细节上的差距,终汇成整体上的不足。
就像中韩男足对垒,老是搞不过人家,是后卫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前锋该进的球遗憾未进,教练临场指挥有误,还是时运不济?这皆是表象啊,为什么人家没有呢,或者有了却未致命呢?关键还是实力问题。
有专家还说,此战明清双方投入兵力相仿,因此实力相差不大,胜负天平难料,真是可笑,无论冷热兵器时代,人数多少起过几次决定性作用?那时清兵单兵作战能力,说一个能抵两三个明兵不过份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