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王侯_贼眉鼠眼【完结】(207)

  朱元璋这番话说到最后,语气已变得冰凉无比,如同地狱吹来的风一般,令人颤栗阴寒。

  萧凡额头的冷汗越冒越多。

  朱元璋这话的警告意味已经很明显了,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为君者,审时度势,生杀予夺,皆是君道,为臣者,以忠侍君,心无偏私,这是臣道,挟怨倾轧报复,这些事上不了台面,属于圈子之外的事了,换句话说,萧凡昨晚的所为,已经超出了圈子,朱元璋今日拿话不轻不重的点醒了他,并且警告他,千万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后果会很严重。

  “臣……多谢陛下宽容,多谢陛下教诲!”萧凡想明白以后,立马惶恐伏地拜道。

  朱元璋静静看着他,半晌,终于露出了笑容,缓缓道:“倒不是个蠢货,不枉朕栽培你一场,罢了,此事就此揭过吧。”

  萧凡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一股惶然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伴君如伴虎,这话果然没错啊,特别是这位还是名垂青史的暴君,稍不留神就有掉脑袋的危险,自己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只要朱元璋活着,在朝廷当官就是个高危职业。

  君臣二人沉默了一会儿,朱元璋手指轻轻敲着龙案,道:“昨晚燕王和黄子澄之争,你后来是如何处置的?”

  “臣……臣见了陛下‘适可而止’四字密旨后,将他们带进了镇抚司衙门,然后……然后命他们每人写了一篇检讨,便将他们放回去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何谓‘检讨’?”

  萧凡赶紧解释道:“就是反省己过,检查己错的悔过书……”

  看了朱元璋一眼,萧凡小心翼翼比划了一下手指:“每人……八百字,态度很端正,认识很深刻……”

  朱元璋脸上笑意愈深:“他们真写了?”

  “有陛下的圣旨在先,他们不敢不写。”

  “他们写完后,难道不生气?面无怒色吗?”

  萧凡小小一记马屁送上:“他们当然对臣颇有怒色,不过他们有没有怒色并不重要,臣的眼中只关心陛下有无怒色,陛下所喜者,亦臣所喜,陛下所恶者,亦臣所恶。”

  朱元璋被拍得龙颜大悦,哈哈笑道:“好,好,这样很好。”

  萧凡仔细琢磨这句话,却还是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是说朱棣和黄子澄对自己生气很好?还是自己不关心他们二人,眼中只有皇帝的这种态度很好?

  跟皇帝打交道,真是件费脑子的事啊。

  “萧凡,你可知朕昨夜为何下旨要你来处置燕王和黄子澄的争斗之事?”

  “臣愚钝,不敢妄揣天意。”

  朱元璋仍旧一脸意味深长的笑:“朕还是那句话,用心多想想,自己去体会,做官与做人的道理一样,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领悟的,你若悟性不够,便活该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

  ※※※

  萧凡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待到殿外的阳光微微刺痛他的双眼,他才长长的舒了口气,初春微寒的轻风一吹,被冷汗浸湿的后背顿时寒意森森,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

  整了整头上的官帽,萧凡抬脚往宫外承天门走去。

  一边走脑子里一边思考。

  朱元璋说了两次“用心多想想”的话,到底用意在哪里呢?

  做了错事为何不杀他?为何还让他处置朱棣和黄子澄斗殴之事?

  是啊,为什么呢?按朱元璋的脾气性子,这位爷可是中国历朝暴君中排得上名号的人物呀,死在他刀下的大臣有多少,数都数不清,他为何偏偏放过了自己?难道因为自己长得帅?可是长得再帅,这张脸也不能当免死金牌使呀。

  朱棣与黄子澄斗殴本是自己一手策划,却偏偏又让自己去处置他们,一个是当今皇子,一个是四品儒臣,任哪一个的分量都比自己重得多,若非圣旨压着他们,他们肯让自己处置才怪,朱元璋让自己处置的目的何在……

  萧凡伤脑筋啊,朱元璋打了一套迷踪拳,打完收工,这让自己怎么猜他的用意?可是直觉又告诉他,必须要好好想想朱元璋的用意,想明白了,也许对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最少也有个指导性的大方向,只要自己把握住了这个方向,与朱元璋的步调保持一致,那么自己脖子上的这颗脑袋便能安安稳稳的继续长在脖子上。

  萧凡皱着眉,在沉思中慢慢走到了承天门,金水桥下,一泓清水悠悠荡荡,由东往西流淌。清水深可见底,连河床上的卵石形状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粼粼波光。

  萧凡站在金水桥上,目光呆滞的望着桥下的清水,愣愣的看了许久,忽然如同被雷击中了一般,浑身一激灵,顿时豁然开朗。

  一句很有名的话在脑中出现:“水至清则无鱼。”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

  朝堂,清流,奸臣,党争,制衡……

  这些关键词如走马观灯似的,一一在他脑海中掠过。

  把它们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中心思想:水至清则无鱼。

  对皇帝来说,朝堂之中无论是清流还是奸臣,都有着他们的用处,不用皇帝操心,这些人会按自己的成分自动结成一个党,朝堂的人际关系里,清流或奸臣都有自己的圈子,两个大圈子或许也有交集,并非世人想的那样正邪不两立,大圈子里面还有着小圈子,各自的小圈子又与别的圈子形成交集或对立,总而言之,朝堂的圈子很复杂,但是对于有能力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的成分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皇帝对朝政和大臣的掌握,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禁绝党争,党争乃亡国之道”等等,可实际上皇帝对党争是持欢迎态度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