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雍仲本教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教法并创建了新的宗教,使苯教得以统一。这个新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而有别于原始苯教,一般学术上把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也称作苯教,雍仲本教的教法又分两种:
旧苯:又称“古苯”,源自于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古老的传承,它严格保持着纯正的雍仲传统,有其独特的大圆满传承体系。欧美某些学者认为:古苯是一种罕为人知的中亚古老佛教的存在形式。当然,这种说法不被藏地一些拥有正统思想的学者认同。
新苯:是雍仲本教后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宁玛派)互相影响和交融而形成的新派传统,新苯的塑像风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
一些藏地的佛教学者将新苯称为“白苯”或“觉本”,将古苯称为“黑苯”或“恰苯”,其实这是在西藏特殊政治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一种歧视的称呼。现存苯教主要的家族传承或寺系传承如:辛、祝、叙、美乌、芭、琼等,有的虽然也融合了一些新苯教法,但他们着重传承的还是纯净的古苯教法。当然,也有一些苯教寺院是把新苯和古苯混在一起修持的。
“卍”雍仲,这个古老的符号有“永恒不变”、“善妙”、“吉祥”之意,在古老的雍仲苯教传统中,雍仲就是不坏的象征,而在今天的苯教这个符号有着与密宗里“金刚”相同的含义。“卍”雍仲这个符号象征着集中的能量。“卍”是藏地十分常见的吉祥物。“卍”常与“卐”(右旋万字)和“十字金刚杵”一起出现在藏传佛教僧侣法坐下面的唐卡图案中。
“卍”不仅仅存在于西藏和象雄地区,也存在与其他地方的文明中。参照印度文化,这个左旋雍仲的符号可能来自古老的巴利语字母中的“阿”字。同样的在象雄语也如此,左旋的雍仲符号也与其字母中的“阿”字非常相似,比如这个雍仲的符号也在古希腊的花瓶纹饰中存在、另外在意大利Paestum的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上也有这样的符号, 因此,很难轻易地下结论,说某些事物属于一个特定的文化。
“苯”这一个字,是藏文,从象雄文“吉”,意译过来的,简单地说就是“念”和“读”的意义,就像念经读书。“苯”有许多释义,“苯”有八大类别,即有为苯、无为苯、轮回苯、涅盘苯、道谛苯、法处苯、所知苯和福德苯。苯与在汉传佛教里所谓的“法”、古印度梵文中的“达磨”(音译)、象雄文中的“吉”(音译)、藏传佛教经典中的“秋”(音译)等意义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它涵盖了有寂含有的万事万物,如在苯教的《般若智慧经》中就有云:“轮回苯与涅盘苯、有寂诸苯为空性。”万事万物都可以叫“本”。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立的雍仲本教与原始的本教的区别还在于:当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系统的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并没有直接废除原始本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本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直到现在仍然被藏地的一些村民以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以上世间法被雍仲本教列为“因四乘”(又称斯巴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还融入了他自己创立的教法“果四乘”和“无上乘”共为“九乘次第”。
另外,原始本教中杀牲血祭等劣习遭到了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反对,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并取得了成功:叫做“堆”或“耶”,这就是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玛和酥油花不仅被本教徒而且被佛教徒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虽然杀生祭祀的劣习至今在藏区及其周边还存在,但这并非辛饶的教理所允许的。因此,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改革不仅减少了当时藏地大量杀生祭祀的劣习,还对西藏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和有益的影响。
雍仲恰辛
本教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辛",它由两个“卍”连接在一起组成。这个金制雍仲钤记,表示“苯”无变无灭,象征证得雍仲之藏及具十八文义。”据苯教《雍仲业尽》一书记载:“从太古斯巴传来的恰辛,由通晓十八藏之辛绕,常持不离身、旋绕诸宗之上,能使雍仲本教立胜幢,常断邪见疑惑皆威慑。
“雍仲恰辛”的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辛”表示引入解脱,恰辛两端6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的两朵莲花包象征无上大圆满。早在印度佛教传入藏地以前雍仲本教的经文中就有对此法义的多种解释,因此说“本教为了对抗印度佛教而采用与“卐”相反的“卍”作为标志”的这一说法是不客观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