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碰撞可谓惊天动地,忒伊亚自身完全毁灭,绝大部分被地球兼并,但地球也损失惨重,被撞出轨道。大堆岩浆在剧烈的碰撞后脱离了地球,飞离的气体、尘埃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落在地球的周围,通过吸积,先形成几个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似地形成了月球。
“行星碰撞假说”兼容了三种经典假说的优点,能解释绝大部分地月系现象,并得到了一些地质化学、地质物理学实验的支持,但没有被最终确认。
只要能找到忒伊亚的残骸,地月系形成之谜就可以破解,这些年包括ASA在内的宇航机构发射了近二十颗太阳系探测器,希望能找到明确的证据。
ASA第一艘罗利级太阳系探测飞船于七年前发射,到去年为止共发射了七艘,重约五吨,功耗200~2000W,均使用了联合技术公司最顶级的技术,一艘比一艘先进。这些探测器到目前为止,均工作正常。罗利一号曾出现故障,但被船载智脑修复。
罗利级探测飞船由ASA空间所罗利实验室负责管理,传回的信息非常丰富,威州日报科技版因此销量惊人,罗利实验室与多家著名媒体同时建立了合作关系。搭载多功能元素光谱分析系统的罗利三号是发现疑似忒伊亚残骸的飞船,它和罗利四号都是为探测小行星带而专门建造的。
ASA拿到数据后联系了众多知名天文学家,他们都认为极有可能是忒伊亚行星的残骸,因为能在太阳系中找到与地球内部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类似的星球暂时还没有发现过,但宇宙无穷无尽,不敢断定被发现的小行星就是要找的目标。
科学家们的发言非常严谨,但媒体和普通人不太在乎这些限定严格的单词。“行星碰撞假说”大盛,本是偏门的“月球人造飞船说”几乎没有市场,但仍顽强地存在着,原因就在于月球年龄。
月球有些岩石的年龄按照钾氩测定法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即大于45亿年,这是“月球飞船说”的支撑论点之一。
第四十四章 神秘的月球(二)
更新时间2011-8-2922:12:04字数:4233
原来只是NASA和RKA有月球岩石的记录,其他的机构拿到的都是赠送品,人类团体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但CNSA、JAXA、ESA和ASA的月球着陆探测器返回后,一切都归于平静。
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波罗”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的年龄一样大,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不过与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科学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后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ASA发言人被问及时,开了一句玩笑,“也许外星飞船曾经来过,或许是某种时空现象,我们是以工程为主的机构,不擅长理论物理学。”
此言一出,媒体便跑到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那边挖掘时空解释,奈何时空本就是超级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宇宙结构。解释的人头大,大多文科出身的记者傻眼,即使是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的记者也两眼直冒金星。
同位素的衰变在特殊环境中能被加速,岩石年代鉴定中的钾氩测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完美时空模型没被建立起来之前,无法判断这些岩石真实的年龄。
“也许史前人类或者外星人使用了某种加速同位素衰变的技术造成的,钾40会衰变成钙,可以被用作能源,这是我们现在能使用的科技。”有天体物理学家这样解释。
“那月球有些扁是怎么回事?”记者问。
“它仍是个谜团,也许上帝嫌太圆,便捏扁了。”这句本是玩笑之言,被神造论者大肆夸奖,搞得物理学家很被动。
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
“谜团在于月球太扁,”MIT科学家给出了答案。月球不是规则球形,而是两极直径略小于月球赤道直径的天体。仔细观察月球形状,我们会发现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挤”过一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种假设认为,天体运行轨道半径与天体转速有关,因此1比1的自转公转周期比可以解释当前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现象。
还有科学家假设,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公转周期比为3比2,也就是公转2周时间自转3周,这种情况至多持续了几亿年,最后因为潮汐力而自转降速,自转公转比稳定为现在的1比1。计算结果表明,这段自转比公转快的时期可能提供足够的力,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准备了条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