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索夫挥挥手,让她下去,说: “去看一下德雅尔丹和塔布里。”他用手指着平台的另一端,
“威尔逊可能已经在那边了。”
波索夫和沃克菲尔让飞行器快速滑行到了400米外,他们看见那位50岁开外、身上套着新军装的瘦小个儿大卫·布郎正忙着把降落伞塞进背囊里。波索夫下了飞行器,朝美国科学家走去。
“你还好吧,布朗博士?”波索夫将军脸色阴沉。
布朗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波索夫耐住性子,一字一句地说:“也许你可以告诉我,当你让山中宏改用手动控制时,脑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这里就咱俩,咱们可以讨论一下。”布朗仍不吭声。
“你难道没看见警示灯吗?”波索夫继续说,“你想过没有,这种小聪明可能会让宇航员冒生命危险!”
布朗脸色难看,不高兴地瞥了波索夫一眼,生硬地说:“当时,只是想让直升机离目标近一点,再说,这也是抓住那东西的惟一办法。任务不就是……”
“别跟我说什么任务!”波索夫怒气冲冲地打断他,“记住,任何时候,人员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更别说是在进行这种模拟训练。这是有明文规定的,是原则!告诉你,对你使用这种疯狂的方法,我感到非常震惊!现在可好,直升机毁了,塔布里受了伤,你得庆幸没人为此送命。”
大卫·布朗不再理会波索夫,转身又去整理降落伞。他的肩头不住地抖动,用力地往透明包中塞降落伞,看来他也是气不打一处来。
波索夫上了飞行器,等布朗收拾好,接着便让布朗也坐上来一道回基地。布朗不住地摇着头,沉默不语。等飞行器停稳,他挎上背囊,沮丧地离开了直升机的残骸,向升降机的方向走去。
第三章 总结会
会议室的外面是训练场。在强烈的摄像灯光的照射下,塔布里坐在听众席上,面对弗郎西丝·萨巴蒂尼的微型摄像机镜头,解释说:“那仿生物刚好在机械手的极限位置上,我试了两次,都无法够着它,所以,布朗博士决定使直升机改为人工控制,以便离墙更近点。刚好这时候,刮来一阵强风……”
会议室的门开了,出现一张红润的脸,这是奥图尔将军,他和颜悦色地说:“都等着你们哩!我看,波索夫将军已经有点着急了。”
弗朗西丝关了灯,把摄像机装进她飞行服的兜里,笑道:“那好,我的匈牙利英雄,就此打住,我们的头儿可不喜欢等人。”她走过去,手臂轻轻地搭在这个小个子男人肩上,拍着他缠着绷带的肩膀:“我很高兴你们都没事儿。”
一个四十来岁、长相英俊的黑人一直坐在另一边,在那里用键盘写着什么。他也跟着弗朗西丝和塔布里来到会议室里。
“我要写一篇有关这个遥控机械手设计的专稿,”当他们坐下时,雷吉·威尔逊小声对塔布里说,“有许多读者对这种技术玩意儿很感兴趣哩。”
“我很高兴你们终于进来了,”波索夫挖苦道,“我刚才在想,对你们来说,开会是一种苛求吧?”他又指着威尔逊,“威尔逊,你首先是飞行小组成员,其次才是记者。你想过没有,应该把那该死的东西拿走,听我们开会。下面的内容不准记录。”
威尔逊赶紧把便携电脑收进了公文包里。
波索夫一边讲话,一边来回踱着步。
会议室的桌子呈椭圆形,最宽处有2米,12个座位,每个座位上都装有电脑,不用时便盖上。盖子的纹理刚好与桌子的高档仿真木料一样。
像平常一样,欧洲海军上将欧特·海尔曼(政府会议的英雄,卡拉卡斯危机的调停人)、美国空军将军迈克尔·奥图尔以及波索夫将军三人坐在桌子的一头。其他的人则如往常一样,随随便便地没有固定的位置,这使得一向喜欢整洁和秩序的海军上将海尔曼和司令官波索夫很是恼火。
很多时候,成员中的这些“没有规矩的外行们”会聚集在桌子另一头,中间形成一个缓冲区,那些毕业于“太空军校”的宇航员则坐在那里。
通过近一年的传媒报道,公众已经能毫不费力地将队员中的三种人区分开来。第一种人,就是所谓“外行们”,他们是两位科学家和两位记者;第二种人是被称为“三驾军事马车”的军事指挥官们;第三种人是将在行动中完成大部分技术性工作的五位宇航员。
这天,气氛有些异常,外行们和宇航员们完全胡乱混坐在一起。《拉玛地图集》一书的作者、日本科学家高岸是全球最杰出的研究七十多年前第一次拉玛探险行动的专家,他的那本地图也是所有参加这次行动人员的必读资料。现在他正坐在桌子的中间,身旁是俄罗斯飞行员艾琳娜·图格耶娃和英国宇航员兼电子工程师理查德·沃克菲尔;在他的对面,坐着生命科学家尼柯尔·德雅尔丹,她是一个有着非洲和法国混合血统的妇女,面庞如雕塑般美丽端庄;在尼柯尔身旁,是如机器人般少言寡语的日本飞行员山中宏,以及美艳动人的弗朗西丝·萨巴蒂尼。指挥官们的对面是美国记者威尔逊、唠唠叨叨的塔布里以及大卫·布朗博士,布朗博士面前摆满了文件,表情十分严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