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直都在尝试想要在中国传教的那些传教士,萧如薰的方法更多了。
不说已经被教材编写工作忙的根本无暇分身的利玛窦,其他人要么就是因为有一技之长或者懂很多知识而被安排到相关部门,要么就是被拒绝入境。
被允许入境的传教士根本就是在工作,在和一群官员一起工作,压根儿也没有接触平民百姓传教的机会,搞得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来给中国皇帝工作的还是来传教的。
这些都不重要,萧如薰不需要他们的神学知识,萧如薰需要的是他们的其他技术本领和数学地理天文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都是接受过完整教育的,把他们所掌握的一些天文地理还有数学知识了解一下,萧如薰基本上就知道了西方现在的理论到了什么程度了。
传教是想都别想,乖乖成为大秦发展的养料,那么你们还能在大秦生活一段时间,虽然时间到了一样要滚蛋,但是至少在大秦生活过,之后回到老家,也能吹嘘一把。
反正罗马教廷现在对于中国皇帝是相当的小心翼翼,不敢刺激他,不敢强硬的要求些什么,只能说派一些传教士和他接触,希望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可以打动他。
罗马教廷内部也因为有不少人从事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而赚了很多钱,你说要是把和中国的关系搞僵了,步上西班牙人的后尘,为中国皇帝所厌恶,罗马教廷还真的不愿意,虽然西班牙是他们最大的拥趸。
中国皇帝的权力太大了,基本上是一手遮天,要是不能得到他的允许,后果也真是想都不敢想。
根据利玛窦的来信说,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没有可以和皇帝抗衡的人,皇帝就是天,就是最大的那个人,全体中国人都认为他们有皇帝就够了,其他的宗教都是在添麻烦,他们很反感。
这让罗马教廷觉得相当的吃惊。
居然还有这样的国家。
也让他们更加垂涎了。
那么多人口居然没有一个信仰的大宗教,那么如果可以成为他们的国教,罗马教廷简直可以无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了。
可是该怎么打开局面,眼下,还看不到任何希望。
萧如薰永远也不会让他们看到所谓的希望。
萧如薰最大的工作,就是做好明年北伐的相关工作,并且御驾亲征,亲自指挥这场战争,奠定自己无上的武功。
对于萧如薰决定要御驾亲征率兵北伐的事情,不少大臣都提出了异议,觉得皇帝不应该亲自率兵北伐,北方草原非常凶险,大秦需要萧如薰这位皇帝,皇帝就不要御驾亲征了。
萧如薰直接摇头。
他说他做皇帝之前总是亲自率军征伐,早些时候还曾亲自上阵浴血杀敌,他要是害怕这些,就不配做大秦的皇帝了,御驾亲征是必然的事情,不会改变,所以一方面作军事准备,一方面也在做政治准备。
隆武五年年初,萧如薰把徐光启调回了京师,让他以治理关中、山西、山东、天津等地的蝗灾的功劳成功入阁,成为大秦内阁的第四名阁臣。
这几年之间,徐光启转战大秦北方各地,在各个蝗灾泛滥区大力推广养鸭治蝗和兴修水利的策略,为各个地方剪除蝗灾的痛苦,至今为止已经建成了相当有效的一条环环相扣的治蝗策略。
即农户饲养鸭子治理蝗虫,鸭子养成之后军队会购买这些鸭子给士兵补充肉食,同时当地官府也会酌情采购,如果还有剩余,那就发动大家一起将鸭子贩卖到全国各地去。
政府给提供路线。
不过基本上这些鸭子肉质鲜美,长成的鸭子都很受当地军队的欢迎,基本上都能被军队消化掉,尤其是关中的鸭子,还不够关中兵团和西北兵团的士兵吃的,还要从山西采购。
如此产生的一些利益就让民众富裕起来了,政府也得以稳定民众的生活,局势逐渐稳定,赋税也更加顺利的收缴上来。
地方上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情况,而政府有钱了,就会兴修水利,解决了水利问题,则蝗灾渐渐变得稀少起来。
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渐将蝗灾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之中。
隆武五年一整年,北方大地没有爆发足够进行预警的蝗灾,有些人口稀少的地区还是出现了小规模的蝗灾,但是不成气候。
凭借这样成功的经验和功劳,徐光启被萧如薰提拔为内阁阁臣,顺利入阁,他在地方上的治蝗工作被陈龙正接过,他成为了统筹管理者,陈龙正则接棒,继续在地方上跑来跑去,还去了江南蝗灾区考察。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北伐的准备(下)
徐光启入阁之后,萧如薰将自然灾害问题全部托付给了陈龙正。
命令他分管这些新近成立的重要办事部门,托付大事,内阁的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萧如薰为北伐期间打造的政治班子也更加稳定。
同时,还培养了两名阁臣候补者,一个是陈龙正,一个是负责灭螺的方从哲。
方从哲的灭螺治病的工作开展的不错,在中央医部的配合之下,付出了大量倭人的性命之后,强行将东南三省的血吸虫病给控制住了。
而在治疗方面,他也聚集了大量医者的力量,按照中央给出的乡村游医的指导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学会治疗血吸虫病的乡村游医,让这些人跟着医者们一起下乡,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给患者诊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