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巡抚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也不强,大部分地方还要依靠武将,因为很少文官在做县令,连亲信部下都是武将而不是文官。
等于说云南和广西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萧如薰和文官势力隔绝开来,云贵高原和十万大山将文官们的影响力隔绝在了云南以北,而在这南边,这块还未得到妥善开发的黄金宝地,尚且还是一片蛮荒不得重视之地。
萧如薰想过了,他打算学习李成梁,甚至是云南沐王府,将缅甸之地打造成自己的半独立王国,甚至是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块地方将由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其他的谁来说了算,军政民政财政归自己一人掌握,然后尽力向南洋进发,打造一支如后来的郑氏那样强大的海上力量,主宰南洋。
只有到那个地步,萧如薰才敢于回过身来,向中原之地投放自己的影响力,打造一支强悍的火器部队,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术方法武装起来的强大部队,不输给任何国家的火器部队,只有这样,他才有底气回过头来,往那个步履蹒跚外强中干的巨人的躯干上扫视。
有钱,有枪,甚至有人才,那个时候,萧如薰才有面对一切的底气。
所以,萧如薰出了主意,将宋应昌留在了北京官场,让他韬光养晦,以期在需要的时候,让他站出来为自己摇旗呐喊,把自己留在缅甸之地镇守缅甸,并且想方设法的将自己的宁夏火器营的家眷们也给接到这里来,开始建设这块黄金宝地。
战胜缅甸的东吁王朝是第一步,这并不难,但是在战后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并且取得战争以外的战场上的胜利,那才是自己所需要追求的。
萧如薰开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案,然后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计划方案里面所缺乏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
对,人才,愿意跟随自己南下缅甸并且定居在那里发展势力的人才,也就是有治理地方才华的文人士子。
萧如薰开始头疼了。
现在的文人士子们一个个的都卯足了劲儿要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谁会跟着自己南下那蛮荒之地建功立业?除了商人看到利益会冒着生命危险南下,传统的中华子民有几个人愿意来到蛮荒之地不及生命危险的开拓事业?
第三百一十二章 约谈二将
文人士子的事情萧如薰还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的办法,这年头大武将招募幕僚的确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那些狗头军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萧如薰需要的是真正可以治理地方的人才,但那些人才基本上都被国家给搜罗走了。
现在也不是大争之世,现在也不是没有科举制的时代,乡野已经没有遗贤了,只有退休的贤和隐居的贤,这些“贤”怎么会和萧如薰南下缅甸开创一番事业呢?而那些被朝廷遗弃不用的人,可靠吗?
萧如薰不敢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文人士子是他开创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类人,没有这些人,他就没办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官系统,这年头强悍的武将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也不是奇怪的事情,那些“文官”往往都不是朝廷任命的,不是官,而是以吏员的身份给武将服务,就像是县太爷自己招募的幕僚系统一样,专门为私人服务。
而萧如薰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私人幕僚系统。
只是,去哪里找呢?
萧如薰为此非常的烦恼。
关于人才的烦恼注定是长久的,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就没有谁完美的解决过,所以急不得,当前萧如薰要做的事情,是要和自己即将南下带走的武将们交流一下,并且安排一下任务。
以主帅的身份远征洞武国,萧如薰需要亲自给自己的部下分配任务,这种事情,兵部就没有参合了,所以在热闹的满月酒过后,萧如薰首先约谈了刘綎和邓子龙这两名西南骁将,当初这两人在西南还闹出过一点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为了各自的军队的待遇问题,这很常见。
在朝鲜战场上两人分属水师和陆军,有萧如薰在上面压制,这两人尚且不会闹出什么事情,但是这次的任务,是需要他们两个独自作战,为萧如薰在云南边境牵制东吁王朝的主力军队,好让萧如薰顺利的在东南亚陆地上站稳脚跟,向东吁王朝的心脏地带出击。
话说回来,这两人之间结缘和结怨都和缅甸人离不开关系,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和进犯基本上也就是他们两人的发迹和征战史,但是在朝鲜之战以前几年,邓子龙和刘挺分别都在云南之地和缅甸人真刀真枪的干过仗,并且取得过胜利,邓子龙还曾经独自取得过攀枝花大捷,大破缅甸军,对缅甸人算是非常了解的。
陈幡首先约谈这两个人,也是有着想要更充分的了解现在的东吁王朝的军事力量的想法。
“这些洞武人并不弱小,相反,还很精悍善战,尤其是山地战,他们尤为擅长,我军就是好多时候在山地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所以在平地能取胜,追击到山地里面就失败了,加上当地道路难行,大量军械无法运送,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轻兵上阵格斗,短兵相接,互相之间使用火器的频率都很小。”
邓子龙不无忧虑的解释道:“所以,若指望在云南之地采取倭国的战法,提督,那是不怎么现实的,倭国有平坦地形,而云南甚少,接近边境的地方更是丛林密布,别说火炮,就是鸟铳都不怎么能用,最可靠的反而是那些小型手弩箭和短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