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如薰直到这时江大海表忠心的笨拙方式,但是越笨拙越纯粹,这个流民出身的小伙子没有后台没有根基,只能依靠自己,乃至于整个水师军官群体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没有后台,或者说只有一个后台,那就是自己。
有些时候,需要让军队直接接受最高领导者的指挥,让他们知道最高领导者的存在,让他们习惯于直接接受最高指令,这是宋朝自唐末之乱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于是宋初才有了“阵图”这样奇葩的束缚将军手脚的东西,后来到了民国,委员长也经常越级指挥,越过军长指挥师长,越过师长指挥旅长,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军队混乱。
但是该说不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本意是正确的,宋朝就再也没有出现黄袍加身的事情,而中央军的指挥权也始终掌握在委员长的手上,他的地位没人可以取代。
像五代时期那种“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事情,也再也没有发生过,军队从此被压制了,不能再主动拥立皇帝了。
甚至于我党也要使用政委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而不是军事主官对军队的领导,由此可见直接掌握基层军队军心的重要性。
萧如薰做将军的时候就很讨厌上面有人指手画脚,生怕自己的指挥受到干扰,好在朱翊钧别的优点不明显,唯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他做得非常好。
一般他选择的指挥者,就算他不满意,也不会在战争中干预指挥甚至临阵换将,一般都是战前指定,战时不干预,战后再论,合格继续做,不合格撤职再换,战时干预指挥他不做。
这一点,他比崇祯做的好太多,所以明朝没有崩溃在万历,而崩溃在了崇祯。
然而他也始终无法越过文官直接掌握军权,甚至无法在军中混个脸熟,只靠皇帝的大义名分调动军队,是没人在关键时刻给你卖命的。
而现在萧如薰做一地之主的时候,因为缅甸陆上三年没有需要他出战的战事,他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军队脱离自己久了,不习惯于自己的指挥,甚至于淡忘了自己的存在而只听统兵大将的指挥,甚至发展为他们的私兵。
直到这时萧如薰才深切的明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分情况的,这种时代,统治者就是不可能完全信任领兵将军的,军队是一切的基础,掌握军队才有话语权。
萧如薰对明廷是作为将军,因此厌恶朝廷的指挥,但是作为缅甸之主,他同样不能安心于让自己手下的将军代替他统领军队。
萧如薰规定将军无事不得离开军营,高级统兵大将也要和士兵一起住在军营,公事离开自然有他的手令,私事的话除了最高级的几名大将之外,其余的都要一级一级打报告,用以保持将军和军队的纪律性。
于是他只好用频繁视察军队练兵情况和亲自提拔基层军官的手段来混脸熟,来收买人心,保持自己的曝光度,甚至屡次直接越过统兵主将发令给某一部队进行特别行动,观察这些军队军官的反应。
他们的反应还好,基本上让萧如薰满意,不管哪一级的将军都会听从他的指令,以他的指令为最优先执行的指令,甚至可以违背高级军官定下的军规。
高级军官也没有提出不满,最多只是在拜见的时候求证,并且询问萧如薰是不是可以事先通知他们一下以免造成误会。
他们好不容易制定的军规,结果你萧大将军一句话就给弄破了,这样不好。
萧如薰每次都笑着说好好好,下次一定改,但是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各级军官都习惯了,看到萧如薰身边的亲卫和亲笔指令,就直接出动,谁也不请示,统兵大将也习惯了,既然是人家的军队,人家也可以直接指挥。
当然战时肯定不会这样做,那是取败之道,宋帝就是没有想到在和平时代直接指挥军队搞演习和亲自奖励,以此来混脸熟收买人心,只是在战时指手画脚,干预将军临阵指挥,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他就用这种方法维持自己在军中尤其是在陆军中的影响力,而水师军官因为全是他亲自提拔出来的,战后也亲自奖励授田,甚至是亲自撮合高级军官的婚事,所以水师的忠诚度他不担心。
比如江大海的婚事就是他撮合的,江大海没爹没妈,没人给说婚事,二十五岁了还光棍一条,每日和左右夫人为伍,甚是苦楚。
萧如薰知道之后,就亲自出面,找到了江大海看中的一户良善人家的小家碧玉说亲,婚礼也是他亲自出席主持的,江大海为此感激涕零,要不是他的年龄大于萧如薰,估计都愿意拜干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大海对他毕恭毕敬,一切行动听指挥,让他往东绝不往西,这样的人才能让萧如薰放心给他指挥权。
“大海啊,不用管我,论水战我是个实打实的外行,这一次就是来混资历的,你指挥你的,我不干预你,我就坐在这里看着你打赢这场仗。”
吕宋岛近海处,用千里镜能隐隐约约看到不明战舰的时候,萧如薰拍了拍江大海的肩膀,坐在了一张椅子上,面色泰然自若,一言不发。
江大海放下心来,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挥动了令旗。
“擂鼓!升旗!准备迎战!”
第四百五十五章 焕然一新的水师
萧如薰稳坐钓鱼台的原因不是盲目的自信和自大,这种安稳是用几百万两银子换回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