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卫所西北的卫所还有北面阴山附近的卫所全部放弃,整个国家的北面防线大规模收缩,成了完全依靠长城才能防御的被动防御战术。
边关所在就是人民聚居所在,每当有战事的时候,民众总是会颠沛流离深受其害,边关的生产和经济深受其害,短时间内也不能恢复,还是要继续从内地供给。
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军人地位每况愈下,军田被大量侵吞,卫所制基本上被破坏殆尽,朱元璋留下来的关于军队的安排已经全面破产,明朝的战略态势全面转入被动挨打的阶段,这些,都是萧如薰所不愿意看到的。
他知道就算他打到了原来的东胜卫所在地,打到了归化城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打到了曾经蓝玉所抵达过的捕鱼儿海,甚至于打到了霍去病和窦宪所达到的狼居胥山和燕然山,却依然不能在文人政府主导的大明帝国内争取到战略国策的转变。
他们只想安稳度日,安安稳稳的捞钱,安安稳稳的兼并土地,安安稳稳的政治斗争,安安稳稳的你死我活,最好全天下的敌人全部死光光,只剩下大明这里还有人和土地,那么他们就可以一直愉快的斗争下去了。
然而他们根本不曾考虑过他们所谓的安稳是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换回来的,你的后退只能换来敌人的得寸进尺,只有让敌人感到害怕,他们才会小心谨慎的对待你。
所以萧如薰在宁夏一战斩首北虏三千,在长城外堆起来一座京观,这般的威慑力就吓得宁夏套虏三年不敢进犯,对付他们就不能退让,只能狠狠的收拾。
当然了,明文人政府也有一点好,那就是对北边蛮夷绝对不妥协,对于蒙古部落的态度非常强硬,杀了他们多少人也不会有人说大军杀戮不好,反正只要不让他们看在眼里就好,他们就不会多嘴,这是明比宋要好的地方。
自然的,对于明政府来说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两边不打是最好的,要开打肯定是要钱的,要钱他们就要开始扯皮,就要开始你争我抢,非常烦人,所以还是不打仗比较好。
这样的思想不仅让文官们奉若真理,也让武官们受到影响,觉得各司其职打好防守战就可以,没有必要出击塞外,像当年那个马芳一样天天打仗年年打仗,打的草原鸡飞狗跳一样又有什么好?
不还是弄得像如今这样?
两汉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了,但是那又怎么样?胡人死绝了吗?
大明太祖八次北伐,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甚至也达到了封狼居胥的地步,那又怎么样,北虏不还是年年南下吗?
那些说扩张的也根本不去考虑那些土地对大明有没有好处,一点粮食都长不出来的地方要他有什么用?不仅寒冷,还非常耗费钱财,打下来一点收益没有,每年还要倒贴进去不知道多少钱才能维持,真以为大明就那么有钱吗?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省钱成了明政府战略防御的重要原则,怎么省钱怎么来。
第六百一十章 敢不敢?
想当初萧如薰揍日本揍得那么凶那么狠花了那么多银子却没有遭到多少苛责,原因之一是东南沿海还有山东等数省的强烈支持,二就是从日本身上撕扯了一大块肥肉下来堵住了官员们的嘴。
打仗不仅不花钱,还赚钱,还赚的那么多,那么好的事情怎么会不愿意呢?
于是萧如薰在文官们的眼中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
以后数次征战一旦说起让萧如薰挂帅出征,文官们也都没什么抵触情绪,反对的人也很少,因为有利可图,但是北伐蒙古这种没有丝毫赚头的事情,人人都看得出来,支持力度肯定极小。
萧如薰估计就算是打到了归化城,也就是烧杀抢掠一番然后祭告天地一番,然后就可以光荣班师,然后回去接受赏赐,交出总督的地位和职权,交割兵权,就可以滚回缅甸继续当镇南候了。
没办法,这就是武将的宿命。
可是萧如薰不甘心,他真的很不甘心,难得有那么好的机会和借口,若是不能做些什么,那么这一战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尝试一下。
所以,现在,他需要在军中确立一下第一阶段的目标,先把这些家伙给骗到归化城再说,等骗到了归化城离开了大明本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拉着他们继续往前了。
但愿这招能行得通。
“本督知道诸位多有所顾虑,不过现在,首先粮草方面是不用担心的,大军绝对不会缺少粮草,武器军械之类的也可以就地拿取,作为总督,这点职权本督还是有的,什么都有了,诸位,则必须出击归化城,将土默特部斩尽杀绝!”
诸将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好长一段时间都无语。
收复大同就可以了,打归化城干什么?有必要吗?这笔钱是用来买同我们一起出兵的吗?
这些话绝对不是一个两个人想要对萧如薰说,但是他们都不敢说的太明白,虽然大家都有所疑惑和顾虑,可是面对萧如薰这个刚刚灭了扯力克、威望和风头都一时无两的人来说,他们还真是有点心里发憷,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于是还是李如松站出来询问。
“总督,收复大同是朝廷的目标,若是出击塞外,那可不是小事,是不是要先请示一下朝廷再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