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好容易打了大胜仗,朝廷开恩,开宴会可以吃油荤,吃完油荤之后士兵排队上厕所、漫山遍野找地方拉肚子的情况很普遍,都是长久不吃油突然一下吃了油脂给闹的。
但是加了油的食物比没有油水的食物要更加扛饿那是毋庸置疑的,吃一顿带油水的饭,从上午打仗打到中午都不带饿的,没有油水的米饭吃个三四碗,临到中午的时候肚子已经咕咕叫了。
眼下天冷,士兵更需要足够的热量支持高强度的运动和长途奔袭,萧如薰特意嘱咐今天火头军们不要吝啬手上的食用油和肉类,给士兵吃点好的。
肉要是不够,就切点儿肉丝,搁点儿酱菜,一起搁饭里头,然后用油炒米饭,就这样给士兵吃也是很香很扛饿的,反正眼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米粮。
不过这段时日萧如薰虽然在打仗,但是打仗不需要用到全部的战兵,有一批人马就在萧如薰的吩咐下,进入大同之后漫山遍野的找野兽捕猎。
这个时候正是开春的时候,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出来觅食,但是天气冷的不正常,草木都没有来得及生长,食草动物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急的漫山遍野乱窜,食肉动物有吃的,跟在后面大活跃。
但是它们却不曾料到凶残的人类黄雀在后,拿着刀枪剑戟一拥而上,结果这山上的野兽就给捕猎的军队一网打尽,甚至有一天捕猎军扛了十几只老大的山猪回来,把萧如薰给吓了一跳。
有这些野味,加上屡次和北虏交战都能得到大量战死的马匹,那些马肉马骨也很好的保存着,给军队吃个几顿还是不成问题的,眼下正是使用的时候。
萧如薰进到火头军的军营,迎面扑来一阵肉香的味道,引得萧如薰食指大动,立刻窜上前,来到了一个大灶台面前,往哪儿一瞧,顿时乐了。
在缅甸给自己做了一年饭的老周!
第六百六十三章 战前日常(上)
萧如薰在缅甸的三年,也是北方灾害频发的三年,也是中原人口往缅甸大规模迁移的三年。
最开始,这项政策被广泛质疑,缅甸移民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在朝廷的讨论焦点并不是这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而是遭灾的流民到底愿不愿意相信他们可以去缅甸求活。
就萧如薰提出来的那些条件,什么土壤肥沃,千里沃土,就是一片蛮荒无人开发,若有人口开发,或可在数十年之后成为一片新的乐土。
说实话,就这种说辞,官场上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千里沃土土地肥沃,凡是不能放在眼前的肥肉他们通通的不相信,也不愿意去理睬,但是把灾民转移到缅甸却的确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
这些人转移到缅甸之后,就不会对中原造成隐患,不会出现饿肚子之后揭竿而起造反的,也不会出现打砸抢烧的,对基层官府和地主是极其有利的,而且这项政策万一有效,那么以后他们再想兼并土地就可以少考虑一点后果了。
反正出了事情就往缅甸塞人就好了,反正那蛮荒之地怎么能和中原江南的膏腴之地相提并论呢?把这些多余的流民当作负担全部丢走,剩下来的才是有效的纳税民不是吗?
经过袁黄和萧如薰的计算,缅甸的那一大片土地,若要完全开发,少说要八百万至一千万人,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受来自中原地区的难民以填充人口,这项政策被广泛接受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从那时候开始,每个月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难民被从中原转移到缅甸来。
这几年北方屡次遭到旱灾和寒灾,大量人口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为了不让他们成为朝廷的隐患,朝廷也是费尽周折,现在有了缅甸这个好去处,当然是一股脑的全部塞了过去。
但是即是如此,对于萧如薰而言,缅甸的人口还是不够,就四大通商口岸城市周边就集中了超过一百万的人口,越往南边建设的越好,人口越多,越往北便越是原始森林占大多数,开发都没有完成,也就无法住人。
饶是如此,在东吁王朝几十年的开发之下,还是开辟出了一块生存之地,就目前转移到缅甸那不到两百万的人口,还真是无法满足萧如薰开发北部的所用。
所以缅甸和中原内陆地区的人口交流必然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老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咸阳来到缅甸的。
说起来,老周和萧如薰也算是有点缘分。
他曾经在咸阳的一家大酒楼当当厨子,结果万历二十三年那一带地方遭了灾,造成人口流失和大规模的灾害,老板一看继续开酒楼只能赔本,于是就舍了酒楼不要带着细软逃走了。
老周老家是西北宁夏的,宁夏之役哱拜乱军席卷大半宁夏,老周家也被殃及到了,一家七口人就剩他一个人活着,是萧如薰带兵反攻收复失陷城堡的时候被救下来的,对萧如薰一直心存感激。
酒楼倒了,老周没地方去,没地没工作也就没活路,万般无奈之下,听说朝廷正在组织难民去缅甸萧镇南麾下开发缅甸,老周一听,萧镇南不就是萧如薰吗?于是就下定决心乘船去了缅甸。
到了缅甸之后,正好撞上萧如薰在来缅甸的中原流民当中招募厨子给自己还有镇南侯府属官们做饭,老周立刻报了名,最后十个人入选进入镇南侯府做饭。
老周做饭做得最好,得到了萧如薰和袁黄的夸奖,召见了他,给了他一些赏钱,他才将这段往事说了出来,萧如薰为此还甚为感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