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弃守京师还能解释为李自成的个人决策失误的话,主动渡过黄河回到关中就更难以令人理解了。
山西陕西是一体的。如果山西守不住,清军可以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
失去黄河这道天然防线,在潼关以东便再没有可守之地。李自成等于拱手把大片土地让给了清军。
以李自成的见识会看不到这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退到山西后由李自成亲自坐镇太原收拢溃兵休整训练,并调集关中兵马进入山西,加强防御。
即便李自成自己不在山西坐镇,也一定要派刘宗敏坐镇,这样才能让军队上下体会到必守山西的决心。
结果却是李自成和刘宗敏两个人都退回了关中。
这只能说明李自成心里实在是没底,因为他的老本都快输光了。
人在赌输的时候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保守放弃,一种是继续赌下去。
李自成显然是前者。他不想孤注一掷,在山西和鞑子决战,故而退到了陕西,想靠保卫家乡这面大旗激励秦地儿郎们的斗志。
可却不知这样一来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连战连败,自打从京师撤退后就一直被清军追击,几乎未尝胜绩。
这对于士气的打击可是毁灭性的。
潼关是坚城不假,可历史上潼关也曾多次被攻克过。
最终还是要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郑成功认为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要想取胜至少要先集中兵力击溃一边清军,而以他的性格显然是不会做出这等赌命的举动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子欲办报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
朱慈烺单独召见了礼部左侍郎文安之。
由于现在刘宗周接任了内阁首辅,虽然还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已经不怎么主持部堂事。如今礼部真正的一把手却是朱慈烺特意从夷陵征召而来的文安之。
文安之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能力也是出奇的高,刚刚出任礼部左侍郎几个月就把部堂事主持的井井有条。
当然礼部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清闲衙门,可供文安之施展拳脚的地方有限。
故而此次朱慈烺特地准备将一件事交给文安之去办。
朱慈烺想要做的就是办报。
大明虽然已经有了邸报,但这种官方邸报的内容太过单一,基本都是君王发布了什么政令,再就是一些人事任免。
朱慈烺想要办的是类似于后世的报纸。
既有天下大事,也有娱乐版块。
朱慈烺办报的目的是进行舆论宣传,矛头自然是直指满清。
事实上文艺队编演剧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进行舆论宣传。只是这样宣传的扩散程度有限,毕竟剧目表演不是电影,不能进行无限制的复制扩张,在某段时间内只能在特定地区表演。
而报纸就不一样了。如今活字印刷术十分普及,只要定好内容随时排印。印好的报纸可以在朝廷控制区的每一处府县售卖,让百姓们认识到清军的残暴,以及汉奸的可恨。
从技术上实现办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识字率。
大明不比后世,识字率很低,基本上一个村子里除了个别的人读过书,其余都是文盲。
府县里的情况相对好很多,即便普通百姓没有读过书,但多少也认识几个字。
可此时的大明是个十分彻底的农耕社会。县以下乡村人口比县城、州城、府城里的人口多的多。
朱慈烺要办报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
朱慈烺的想法是通过办夜校来教村民识字。
一个村子里总有识字的人,甚至有可能有个把秀才。
可以由这些人出任讲师,教村民识字。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明代的社学。只不过社学是教小孩子的,而夜校是教成人的。
朱慈烺不需要这些村民都能熟读四书五经,只需要他们能够识字,这个难度并不高。
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里甲制恢复起来。
里甲制是用来管理户籍的制度。
明初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其中抽出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之中又抽一人为甲首。
不论是里长还是甲首都是轮流担任的,理论上讲十年应该轮流一遍。
里长、甲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所属人户丁口、田产及其变化,以及赋税征收,徭役摊派。
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制黄册、鱼鳞图册。
有明一朝,皇权是不下县的。
官府对基层的统治便依靠这些里长甲首。
可惜万历一条鞭法后,保甲制替代里甲制,官府对基层的掌控进一步减弱,近乎失去控制。这才是明末逃籍,乃至造反情况屡屡发生真正的原因。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崇祯末年所用的黄册、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时造制的早已经失真。可各级官府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改个年份照用不误。
如此一来朝廷便成了瞎子聋子,毫无动员能力可言。
朱慈烺想要恢复里甲制,不光是为了让里长甲首帮忙办夜校,更是为了国家动员力的长远考虑。
毕竟国与国之间打仗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动员力,一个没有动员力的国家仅靠精兵策略是不可能取胜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