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人马,朝廷军队相较于投降的叛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即便把他们看押起来也不会出乱子。
黄得功遂下令把所有投降的叛军捆绑起来,先就地看押,等到金、马二人到了再做决议。
……
……
袁继咸在九江城头目睹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黄得功几乎算到了所有的可能性,让左军一步步走进陷阱却不自知。
稍稍让袁继咸感到遗憾的是,黄得功没有生擒左良玉父子。
若是能生擒二贼献俘阙下,圣上必定龙颜大悦。
不过在阵中将二人斩杀也是了不得的功劳了。
袁继咸第一时间命人把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的首级用石灰腌好,专程送去南京。
至于这个捷报怎么写袁继咸却是得好好思量一番。
照理说,黄得功斩杀左良玉功劳最大。但左良玉之所以被驱赶到九江也是因为马进忠、金声桓二将在堵胤锡的率领下突然发难杀得左良玉阵脚大乱。
当然洞庭湖水师总兵韩兆安的作用也很重要。
要不是他拼尽全力与左军水师对决,为黄得功在上游布置拦江铁锁赢得时间,很难最终逼左良玉登岸。
洞庭湖水师此战中全军覆没,这让袁继咸十分心痛。他已经决定要在捷报中为这些阵亡的将士请功,让这些大明好儿郎不至于担心身后事。
当然这件事情也给袁继咸提了个醒,想要组建一只犀利的水师仅仅靠堆数量是行不通的。
即便将士们训练再刻苦,战斗再奋勇,如果战船本身太弱一样无济于事。
船坚炮利才是水师强大的基础,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花大量的银子。
袁继咸虽然挂着一个总督四省军务的名头,但实际上能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江西。
按照大明朝的规矩,地方征收的税银大部分是要直缴朝廷的,地方只能留下一小部分用作日常开支。
袁继咸并不贪墨,故而除了这一小部分税银再无旁的进项。
想要靠这点税银养一只堪比左军水师的强大船队,难啊!
袁继咸决定在捷报中提那么一句,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若是朝廷愿意拨银子让他建水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至于俘虏袁继咸准备全部押往京师。他没有嗜杀的习惯,虽然这些人都是罪大恶极的叛军,但既然已经投降便应该押去南京,听候朝廷发落。
即便要杀也应该用国法杀,明正典刑以警世人。
至于这个突然暴起杀掉左梦庚的徐勇,袁继咸准备将其一并送往南京,只不过路上可以不用捆绑手脚,只严密监视即可。
此人是左良玉麾下大将,从左良玉发动叛乱起就一直跟在身边。
若是左良玉不被射死,徐勇是肯定不会杀掉左梦庚投降的。
所以他的投降只是不得已为之,单纯是为了自保。
如何处置此人,还是交给陛下定夺吧。
第一百九十二章 前有卢建斗,后有高英吾
拿下广平府后高杰并没有多做停留,而是继续北进。
广平府的北面是顺德府,下领九县,距离京师一千里。
弘治年间全府在编民户有两万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二十五。万历六年时在编民户有两万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万一千九百五十七。
可到了崇祯十七年,顺德府全府在编民户只剩下了一万出头,口九万余人。
连年旱灾蝗灾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兵乱人祸。
崇祯年间东虏多次犯边破口,劫掠畿辅。属于北直隶下辖的顺德府也难幸免。
在崇祯十一年,这里曾经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战,交战双方便是满洲八旗与卢象升统领的明军。
崇祯十一年八月二十三,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军,封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率右翼军,并贝勒杜度等大举征明。
九月二十二,岳托从密云墙子岭破口入寇,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随后不久,多尔衮率领左翼军于九月二十八从青山关破墙而入。
两路大军最终在通州会师,直逼北京。
崇祯帝大为震惊,下令京师戒严。同时崇祯帝赐予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尚方宝剑,统领天下勤王兵马。
不过说是统领天下兵马,但卢象升真正能够统率的只有他从宣大带来的两万多兵马以及监军太监高起潜统率的数万关宁军。
明军兵马相较于多尔衮、岳托统领的八旗军并没有数量优势,但若是上下一心,在卢象升的带领下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可问题是这时的崇祯帝已经有了议和的心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清军私下接触,商量议和的细节。
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与监军太监高起潜忖度上意,知道崇祯帝想要议和,便对主战派的卢象升一再打压。要粮草不给粮草,要甲胄不给甲胄。
高起潜还以替大明保存家底的理由向卢象升提出分兵的要求。
卢象升在一再力争无果后无奈之下只得答应高起潜,由高起潜统领关宁军,卢象升统领宣大军。
明军就此分兵。
这次分兵后卢象升手中的兵力大减,不过还是主动出击,出京师,过涿州,抵保定,最终在庆都和清军展开了一场遭遇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