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觉得科举那玩意在乱世没啥用。乱世之中,谁的刀把子硬谁就能得天下。
张可望劝说无果后也只得作罢。现如今恶果已经渐渐显露了出来,张献忠派往四川各地的都是将领。这些人打仗可以,文治却是一窍不通。半年下来税钱没有收到多少,还激起了不少民变。
大西军也就是对成都附近的地区控制的比较好,遂宁、保宁都时常会有动乱发生。
张可望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屯垦的大计有时都无暇顾及。
不过屯垦的事情总归是要抽出时间料理的,这是事关国运的大事。
大西军或者说张可望在四川推行的屯垦政策其实很像是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军屯。
所谓军屯即指的是土地属于军队,由士兵来种地。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土地产出,供养的起一只十数万的大军。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就拿成都附近来说,这一地区的土地都被张可望划归为无主荒地,全部归入军屯。
实际上这些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主的,属于当地的农户。
可张可望却不管这些。
在他看来大西军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靠着抄没蜀王府的金银,大西军支撑了大半年。但这些金银总有花完的一天,必须未雨绸缪。
眼下大西军在蜀地的税收政策十分混乱,收到手的税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军屯就必须得到严格贯彻。
产出的每一粒米、每一粒粮食都必须归入府库,统一调拨使用。
每一天每个战兵、辅兵吃多少都是经过严格计算分配的,最大程度的保证粮食节省。
百姓没饭吃?那可以参军啊。
只要加入了大西军便可以参与到军屯中,自然就有饭吃了。
至于那些百姓的家眷也会跟着成为军眷,虽然军眷可能吃不饱,但多少能够活命。
如果不想加入大西军,那就不是张可望管得了的了。
生死由命吧。
当然张可望也十分清楚这种军屯模式只能用于战乱时,从古至今百姓们所希冀的就是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扼杀了他们这一念头是很失民心的。
但眼下即便是咬着牙他也得这么干。
因为如果不饿死那些百姓,饿死的就会是大西军的将士。
……
……
第二百四十一章 刘进忠降清
张献忠的“圣旨”被人马不停蹄的送到了遂宁。
刘进忠带领遂宁一干文武接旨。
汉中惨败,折损数千将士,身为主将的刘进忠被问责是肯定的事。
可让刘进忠没有想到的是,张献忠的“圣旨”中满是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把刘进忠的先人问候了个遍。
遂宁的一干文臣武将强自憋着这才没有笑出声。
刘进忠也是面色铁青,咬着后槽牙接了“圣旨”。
不过张献忠却没有对刘进忠进行什么实质性的责罚,这让刘进忠多少获得了一些喘息之机。
传旨之人离开遂宁后,刘进忠把儿子叫来商议。
“张献忠刻薄寡恩,喜怒无常。为父怕这件事还没完啊!”
刘进忠的儿子刘能今年已经年满二十,被刘进忠带在军中历练。刘进忠总是刻意试着让儿子做决断,以锻炼他的能力,为其日后接班独当一面做准备。
“父帅,张献忠如此无耻,我们不要再替他卖命了!”
宣旨的时候刘能也在,要不是亲兵摁着他,他真要直接拔刀出来斩了那读圣旨的人。
“哎,你以为为父愿意替张献忠卖命?为父早就受够了!可不给张献忠卖命,我们又去投奔谁呢?”
刘进忠虽然作战悍勇,但手下兵马却不多,拉起杆子单干还不具备条件。
如果去投奔别家,可选择的也不多。
如今已经不是崇祯八年前后,义军风起云涌的时候了。
那时闯军、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左五营,各支义军基本实力都差不多,跟着哪家混不是混?
可后来各支义军被兼并,只剩下了李自成、张献忠两根独苗。
李自成不用说了,在崇祯十六年击败了孙传庭统领的秦军,一举拿下陕西,翌年挥师东进攻克京师,眼瞅着就要改朝换代定鼎天下。
要不是吴三桂和鞑子有一腿,献出山海关放鞑子进来,现在这天下怕是就要姓李了。
满清入关对张献忠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给了他把死局盘活的契机。
如果张献忠能够趁着鞑子和李闯拼杀的时候趁机提兵北上拿下汉中,那么整个局势将会完全不同。
即便张献忠念着昔日的情分不想落井下石,那也可以沿江而下图谋湖广啊。
仅仅守着四川这一亩三分地算怎么回事?
张献忠真以为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了?
得了一座蜀王府,便得意忘形起来,甚至有模有样的在成都大肆征选秀女,充实后宫供其发泄欲火。
昔日那个敢打敢拼敢搏命的八大王去哪里了?
刘进忠气恨不过决定自己率兵北上夺取汉中,可惜遇到了八旗真虏,激战之后不敌,只得撤回遂宁。
战败是有罪,可张献忠也不至于把他老刘家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个遍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