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义父率领大西军入川,就曾经明确的表示要以成都为中心经营四川。
如今义父虽然已经不在了,可他的经略仍然深深印在张定国心中。
无论如何成都一定不能失!
清军攻打魏城摆明了是想进一步攻取成都,张定国一定不能让他们的诡计得逞。
当然,张定国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一定能短时间内拿下魏城。为了确保成都的万无一失,他准备派人去送信。
当然魏城是肯定无法经过了,只能绕远。
但这也总比耗在这里强的多。
成都城中有几万留守的西军,只要把消息带到命他们严防死守,即便清军有所图谋也不可能成功。
何况魏城这里有张定国拖着,清军一时也分不开身。
即便清军分兵,也不可能对成都造成太大的威胁。
这点自信张定国还是有的。
相较于成都,魏城不过是一弹丸小城,只要清军不能直接威胁到成都,便是让他们暂时占据魏城也没有什么关系。
反正张定国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耗下去肯定是对西军有利的。
毕竟西军可以算是主场作战,而清军则是孤军深入。
魏城中的粮食有限,吃完了这些粮食清军想要去打粮将会十分困难。
华夏儿女谁不知鞑子之残暴,他们是不会给鞑子提供粮草的。
想通之后张定国便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派人去成都通知守军提高警惕,另一方面继续派主力和魏城清军进行缠斗。
……
……
张可望回到成都之后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他一路逃亡生怕被清军追上,竟是连梳洗都顾不得,整个人和从泥地里刨出来的一样。
他先是好生沐浴了一番换上一套崭新的衣衫,整理了一番仪容。
随即他召集了成都城中所有守将。
如今义父已死,他作为长子当然该继承大统,继续领导大西政权。
如今的形势十分危急,整支大西军都面临生死存亡。
张可望先将张献忠战死的消息告诉了诸将,随即表示希望诸将能够在他的带领下一致抗虏。
诸将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张可望本身就是被张献忠当做接班人培养的。
张献忠还在世时,内政都基本是交给张可望处理。
如今张献忠战死,张可望即位是为理所当然。
他们一概表示支持张可望继统。
再怎么说这也是一份从龙之功啊。
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还是应该先下手为强。
张可望对成都诸将的表现很满意。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他大西共主的身份便得到了巩固。
……
……
第三百七十章 国主
张可望一直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只不过张献忠还在的时候他的野心一直被压制,不得不有所收敛。
张献忠突然死亡却给了张可望机会,使得他能够填补张献忠死去留下的权力空缺。
权力就是一剂春药,可以让人迅速的膨胀。
至少在眼下,以大西皇帝自居的张可望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
只要能够抵挡的住清军的这一波攻势,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军屯。
军屯是张可望最为推崇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一切优质资源都会得到集中分配。
在太平年景这个优势或许并不明显,但在乱世,这毫无疑问是效率最高的模式。
张可望对于军屯的推崇说来还是源自于明太祖朱元璋。
这位泥腿子皇帝对于军屯大力推行,依靠着军屯发家最终坐上了龙椅。
张可望想要复制这一过程,他也知道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必须得去尝试。
当初朱元璋起事时难道就可以断定自己将来一定会得天下?
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水到渠成才继位称帝。
张可望自诩不比朱元璋的资质差,凭什么朱元璋做到的他做不到?
缺的只是一个时机罢了。
张可望深吸了一口气攥紧了拳头。
他有这个信心夺取天下,成为一代雄主。
当然,眼下当务之急是击退来犯的清军,保证大西军对于四川的控制权。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后面的诸多事宜才有意义。
……
……
“报,启禀陛下,有来自东边急报!”
张可望正在为如何应对清军的猛攻而犯愁,突然有亲卫来到殿外高声唱报。
张可望皱了皱眉,还是叫亲卫把急报呈递了上来。
这个时间点,从东边来的急报……
张可望还是感到很好奇的。
待他拆开信纸来看的一瞬间,精神为之一振。
这是张定国的亲笔信!
张可望与张定国这么多年来朝夕相处绝不会认错。
张可望十分激动,连忙看了下去。
信的内容很简单,说了两点,一是张定国正和清军激战于魏城。二是请求成都方面严加防备,清军随时可能杀往成都。
只是通篇没有提到张可望。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张定国既然已经到了魏城肯定已经见到了保宁的惨状。这种情况下认为张可望已经死了也很正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